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三参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TMAO水平的影响,从微生态角度探讨三参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为传统中医药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试验组加用三参颗粒每日一剂,1包/次,早、晚两次开水冲服。期间观察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饮食、粪便性状等情况。治疗14d后,观察两组受试者Lee氏心衰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受试者血清TMAO水平,运用16SrDNA法对肠道菌群测序,分析三参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血清TMAO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结果:
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在心衰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NT-proBNP与TMAO: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及血清TMAO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NT-proBNP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呈正相关(0<r<1)。
3.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存在拟杆菌门占比增高(p<0.05),厚壁菌门占比减少(p<0.05),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均有所上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中放线菌门占比均增高,但未见明显差异(p>0.05),变形菌门占比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之间存在差异(p<0.05),试验组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高于对照组。
在属(Genus)水平上,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存在沙门菌属(Salmonella)、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耶尔森菌属(Yersinia)、念珠菌属(Candida)减少(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显著减少(p<0.01),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布劳特菌属(Blautia)、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Dorealongicatena属增多(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普拉梭菌属、真杆菌属(Eubacterium)显著增多(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中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增多,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 coli)、梭菌属(Clostridium)减少的表现更为明显(p<0.05)。
α多样性分析示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方面均有所升高,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慢性心衰患者肠道中Pep_Clostridium(梭菌属)、Cor_Adlercreutzia菌属与血清TMAO水平成正相关(0<r<1,p<0.05)。
结论:
1.三参颗粒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心衰临床症状,降低临床相关指标水平。
2.NT-proBNP、TMAO、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关性。三参颗粒可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抑制致病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环境平衡,降低血清TMAO水平这一途径来发挥慢性心衰治疗作用。
3.三参颗粒可提高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临床疗效。
观察三参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TMAO水平的影响,从微生态角度探讨三参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为传统中医药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试验组加用三参颗粒每日一剂,1包/次,早、晚两次开水冲服。期间观察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饮食、粪便性状等情况。治疗14d后,观察两组受试者Lee氏心衰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受试者血清TMAO水平,运用16SrDNA法对肠道菌群测序,分析三参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血清TMAO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结果:
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ee氏心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在心衰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NT-proBNP与TMAO: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及血清TMAO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NT-proBNP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呈正相关(0<r<1)。
3.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存在拟杆菌门占比增高(p<0.05),厚壁菌门占比减少(p<0.05),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均有所上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中放线菌门占比均增高,但未见明显差异(p>0.05),变形菌门占比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之间存在差异(p<0.05),试验组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高于对照组。
在属(Genus)水平上,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存在沙门菌属(Salmonella)、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耶尔森菌属(Yersinia)、念珠菌属(Candida)减少(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显著减少(p<0.01),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布劳特菌属(Blautia)、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Dorealongicatena属增多(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普拉梭菌属、真杆菌属(Eubacterium)显著增多(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中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增多,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 coli)、梭菌属(Clostridium)减少的表现更为明显(p<0.05)。
α多样性分析示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方面均有所升高,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慢性心衰患者肠道中Pep_Clostridium(梭菌属)、Cor_Adlercreutzia菌属与血清TMAO水平成正相关(0<r<1,p<0.05)。
结论:
1.三参颗粒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心衰临床症状,降低临床相关指标水平。
2.NT-proBNP、TMAO、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关性。三参颗粒可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抑制致病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环境平衡,降低血清TMAO水平这一途径来发挥慢性心衰治疗作用。
3.三参颗粒可提高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