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是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的一个初步筛选过程。会计信息是会计准则的“产物”,会计准则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对会计信息的列报和披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是中国会计准则历史上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准则继续把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同时,又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允许确认经济收益。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从稳健性角度证实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对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稳健性的文献回顾入手,着重对稳健性的成因进行分析,说明了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下,稳健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会计准则。稳健性原则在以往的准则中都有所体现。为了检验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稳健性的存在及新准则对稳健性的影响,选取2005年-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会计累积非经营性应计项目、应计—现金流量模型和修正的盈余—股价回报模型对稳健性进行计量。
本文的创新在于,研究了新准则实施的两年中盈余稳健性的特征。同时,考虑了研究期间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利用修正的盈余—股价回报模型计量盈余稳健性。
研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2005年—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普遍具有稳健性,这说明了稳健性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
第二,新会计准则中弱化了对稳健性原则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有所下降,证实了公允价值的引入,对经济收益的及时确认,在一定程度上使盈余稳健性下降。新会计准则在实质上与国际趋同,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表明了新准则的实施效果。然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作为其生成机制,同时也需要相关的法律和证券监管措施的完善作为其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