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光大道》是文革时期为数不多的非集体创作的小说,它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创作观念,作为那个时期公开发行的政治色彩浓厚的文本,它在我国当代文坛上曾经拥有的辉煌、曾经引起的争议、以及将会引起的话题,都会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立足于文本产生的主观与客观、意识形态与语言、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表达与接受等四种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广义修辞学理论、功能语言学等为理论基础,从意识形态蕴含与小说语言的意识形态化、本土化语言的修辞特色、政治审美中的叙述话语模式、政治语境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政治话语对文本艺术价值的遮蔽和消解等五个方面,对这部长篇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的话语分析:从政治文化一直占据我国传统文化中心地位这一认识出发,说明政治小说能够得到民间认同的深层原因。基于对文学是意识形态这一社会属性的认同,从话语生产权、话语符号和言说方式三个方面论述这部小说的意识形态化语言。从汉语自身的修辞特性,阐明这部政治小说具有民间亲和力的话语动因。从叙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探讨作者叙述话语的修辞形态。根据政治语境中的人物关系,考察作者设计人物对话的政治模式。从艺术的审美和接受角度,剖析政治意识形态对作者艺术创造的限制,指出其创作中的语言硬伤。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力求从话语层面解析《金光大道》的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