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六项具体的改革目标,并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师生互动是一个社会建构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过程,是人际互动的交往过程。师生互动是师生灵魂之间、文化之间、精神之间的相契、共生与涌动,从而实现个体思想、行为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课堂的场域必须由师生共同意义在场构成,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生态中的符号,进行双向度的互动,既有知识和能力的传递,更有情感和精神的探讨,每个人都能获得发展,生成“符号”的意义,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国内对于高中课堂场域中师生互动情况的研究颇丰,大多是探寻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互动过程中形成主客对立的师生观,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被消解;静态的知识观,忽略了知识的生成性;师生的情感缺位、信仰与活力缺失等,这都反映出当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国外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互动理论进行诠释解读,对于课堂场域实际存在的师生互动分析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本文试图以符号互动理论为支撑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利用实习机会,对一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更加真切的了解高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真实情景。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从主体维度、行为维度、知识维度、环境维度四个方面着手分析,赋予相应的符号具体意义。主体维度中存在师生符号错位、垄断、差异现象;行为维度中存在师生行为偏离言语符号现象;内容维度中存在知识符号在预设中固化现象;环境维度中存在空间差异、情境符号缺失现象。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为依据,寻找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想状态。主体的在场:构建和谐民主、公平公正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对话与倾听中找寻言语符号的价值;依托历史,生成知识,促发情感;重构环境:打造人性化空间,呼唤情境在场。以期促进高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发展,提升互动的质量,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和理解,实现师生之间的精神相通、灵魂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