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募捐对自愿捐赠的影响研究——基于CLDS2012-2014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ue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捐赠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迅速发展,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社会捐赠总额和人均捐赠额度仍有很大差距。纵观中国慈善捐赠的发展历程,政府在中国慈善捐赠事业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政府的影响不仅是政策规制,更有甚者是借助行政权力及行政渠道直接参与或主导慈善捐赠。然而,西方的慈善理论认为“捐赠”是公众基于其利他主义的“自愿行为”,而不是附加了各种要求的行为。“行政募捐”现象在我国慈善捐赠的发展历程及实践过程中随处可见,其对公众自愿捐赠的影响并未得到实证研究。那么,在中国的社会制度环境下,行政募捐究竟如何影响公众的自愿捐赠决策?为此,本文基于利他主义理论来探讨我国行政募捐对公众自愿捐赠的影响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差异。
  关于行政募捐现象对我国公众自愿捐赠行为产生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行政募捐违背了慈善捐赠的“自愿原则”从而会抑制自愿捐赠,但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慈善事业尚不发达的初期,行政募捐有助于形成捐赠网络、强化公众捐赠意识等进而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热情。该争论并没有得到基于证据的实证检验。因此,本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4年连续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行政募捐对公众自愿捐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行政募捐与家庭自愿捐赠显著正相关,即行政募捐促进了家庭的自愿捐赠。(2)本研究进一步将行政募捐细分为政府发起的自愿性捐赠和政府发起的强制性捐赠,上述正向关系依然成立。相较来看,政府发起的自愿性捐赠对家庭自愿捐赠的促进作用更大。(3)分析本研究所关注的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相较于无家庭成员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行政募捐对有家庭成员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的自愿捐赠促进作用更小;相较于无家庭成员是党员的家庭,行政募捐对有家庭成员是党员的家庭的自愿捐赠促进作用更小。
  本论文实证检验并创新地发现了行政募捐对自愿捐赠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了这种促进作用在我国社会环境下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差异。这在一定程度证明了公众慈善捐赠行为决策框架中,虽然我国政府的官方网络为慈善募捐乃至慈善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在价值层面的“自愿原则”依然是影响个体慈善捐赠的重要因素。由于数据的样本、变量和测量的局限,没能对捐赠者的心理因素、对政府募捐行为评价等指标做出更精确的分析,无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
其他文献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集权伴随着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下,以GDP为核心的晋升激励引发地方政府官员之间展开激烈竞争,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Li&Zhou,2005;徐现祥等,2007;周黎安,2007)。与此同时,这种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方式迫使地方官员重点关注辖区内经济指标短期的快速提升,而忽视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
学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四个治理”原则,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框架确定了关键要素。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上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风险社会中各类具体风险、矛盾的治理。社会矛盾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的特殊面,更是其基准面,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当前三期叠加,利益分化,又加之疫情
学位
贫困一直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降低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问题,各国政府也始终致力于消除贫困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我国一直将脱贫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加速推进,到2019年末全国贫困发生率降至0.6%,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程度较深、贫困类型多样等不利因素,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
党的十九大将“互联网+政务”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政务微信作为线上政务的重要工具,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和信任。政务微信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部门在政务微信上发布信息、互动问政与提供便捷式办事服务的认知和体验,研究它及其对微媒体使用行为的影响,不仅能拓展政府治理的内涵,还能促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编制了
学位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推进以政府信用监管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市场失范行为治理新方式。这一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各地方政府针对市场信用监管也正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向学界提出亟待验证的课题:政府信用监管是否卓有成效?如何能使政府信用监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在当前“以权谋利”和“以利围权”等商业腐败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学位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为沿线国家提供区域性发展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得到沿线诸多国家的普遍欢迎,却在南亚区域遭到印度的抵制和对冲。自2014年以来中国多次向印度提出发展战略对接诉求,而印度仅表示希望加强两国的战略沟通与扩展深化两国的合作领域,并未就发展战略对接问题做出正面回应。此后,借由“中巴经济走廊”分歧,印度外交部明确拒绝参与
学位
第一代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我国目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情景下,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逐渐被突显出来。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甚至国际都在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难题。包括近几年我国国务院一直再三强调部署的“三农问题”都集中在了一个群体身上,那就是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本文研究的第一代农民工群体为40岁(包括40岁)以上到60岁的第一代农民工,第一
我国一直将三农问题放在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振兴乡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作为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有益创新,有利于乡村实现有效治理。城郊村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原有的乡土文化开始解体,也开始呈现各种文化问题,如部分人沉迷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公益心缺失等。作为在乡村场域孕育衍生的乡贤文化,在基层乡村治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财富得到积累。由于时代局限性我国在发展初期采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但忽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情况,以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为主,导致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甚至一度被评价为世界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区域内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等相互作用并彼此依赖,随之出现了新的组合共同体——城市群,20
新时代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正面临着解崩和重新组合,流动人口正面临着边缘化和权力贫困的政治疏离尴尬局面,政治冷漠、相对剥夺感攀升等问题愈发突显。同时流动人口政治疏离的认知、行为倾向以及结果体验直接影响其对各级政府的信任度。通过研究流动人口政治疏离现状及其对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城市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缓解流动人口政治疏离现象,降低其相对剥夺感以及维护政治稳定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其对各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