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代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我国目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情景下,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逐渐被突显出来。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甚至国际都在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难题。包括近几年我国国务院一直再三强调部署的“三农问题”都集中在了一个群体身上,那就是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本文研究的第一代农民工群体为40岁(包括40岁)以上到60岁的第一代农民工,第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代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我国目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情景下,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逐渐被突显出来。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甚至国际都在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难题。包括近几年我国国务院一直再三强调部署的“三农问题”都集中在了一个群体身上,那就是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本文研究的第一代农民工群体为40岁(包括40岁)以上到60岁的第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未富先老、思想朴实、有一种“干到干不动”的吃苦和执着精神。城市的福利待遇、灯红酒绿让农民工对在城市长期居住有了某种向往,这是城市对于其“留城”释放的拉力;但是城乡二元性质的农村户籍所带来的束缚和城市高昂的房价、就业的压力等让农民工对城市望而却步,这同时也是城市对第一代农民工施加的推力。另外,近几年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极力号召,对乡村建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建设,增加了乡村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部署了很多优惠政策,再加上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心中朴实的“乡愁”思想,这是农村对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拉力”。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出发,第一代农民工多数对于返乡就业有需求和打算,但是“心动而身未动”,其返乡就业困境是什么?在新城镇化背景下,第一代农民工返回其原户籍所在地之后的就业之路是否会顺畅?会有哪些困境?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第一代农民工为例。第一章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第一代农民工目前个人情况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其返乡就业面临困境,提出其就业面临问题,以及介绍本文的写作内容和目的等。第二章对本文将会用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对第一代农民工返乡以及就业方面的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根据对黄平县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进行调查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介绍目前黄平县第一代农民工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第四章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和困境分析。运用结合人口迁移理论中的“推力-拉力”理论分析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现实选择,使用调查数据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就业需求层次进行分析。第五章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就业困境分析,通过对黄平县目前已返乡第一代农民工、地方政府、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进行案例分析。第六章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困境的原因分析。通过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的情况下,分别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对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七章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的对策研究。通过对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破除困境的对策。
其他文献
广西高校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组建学科交叉型博士生导师团队上做努力。外部学习型资源缺乏、激励不充分和交叉人才不足是目前广西高校组建学科交叉型博士生导师团队的阻碍因素。如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各方力量来组建学科交叉型博士生导师团队是推动广西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对广西区内的高校博士生导师团队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习型环境因素对于组建学科交叉型博士生导师团队的
创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创业意识及创业活动对于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力。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大学生社会网络、创业环境、社会保障、创造性人格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本文将从政策感知效应的角度入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关系进行研究,为创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丰富创业
党委督查工作是促进公共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党委和政府执行力、促进决策落实、实现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的有效方式。科学合理的党委督查绩效考评机制可以充分激发督查对象的内生动力,促进工作积极开展。绩效指标设计既是党委督查绩效考核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委督查制度建设的难点,一些地方对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积极探索。但总体来看,当前地方党委督查系统绩效考核体系仍存在县域治理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在使公民交流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亦弱化了公民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这使得个人信息面临威胁,影响了公民的网络生活质量。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治理,政府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而公民对于网络个人信息的安全感知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感是个体对以数据形式存在、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真实身份的信息是否具有风险的认知与体验。研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感及其对政府监管绩效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集权伴随着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下,以GDP为核心的晋升激励引发地方政府官员之间展开激烈竞争,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Li&Zhou,2005;徐现祥等,2007;周黎安,2007)。与此同时,这种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方式迫使地方官员重点关注辖区内经济指标短期的快速提升,而忽视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四个治理”原则,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框架确定了关键要素。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上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风险社会中各类具体风险、矛盾的治理。社会矛盾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的特殊面,更是其基准面,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当前三期叠加,利益分化,又加之疫情
贫困一直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降低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问题,各国政府也始终致力于消除贫困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我国一直将脱贫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加速推进,到2019年末全国贫困发生率降至0.6%,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程度较深、贫困类型多样等不利因素,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
党的十九大将“互联网+政务”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政务微信作为线上政务的重要工具,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和信任。政务微信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部门在政务微信上发布信息、互动问政与提供便捷式办事服务的认知和体验,研究它及其对微媒体使用行为的影响,不仅能拓展政府治理的内涵,还能促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编制了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推进以政府信用监管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市场失范行为治理新方式。这一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各地方政府针对市场信用监管也正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向学界提出亟待验证的课题:政府信用监管是否卓有成效?如何能使政府信用监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在当前“以权谋利”和“以利围权”等商业腐败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为沿线国家提供区域性发展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得到沿线诸多国家的普遍欢迎,却在南亚区域遭到印度的抵制和对冲。自2014年以来中国多次向印度提出发展战略对接诉求,而印度仅表示希望加强两国的战略沟通与扩展深化两国的合作领域,并未就发展战略对接问题做出正面回应。此后,借由“中巴经济走廊”分歧,印度外交部明确拒绝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