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导师郭立中教授近两年来门诊所积累的从温肾运脾论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方法,对导师从温肾运脾法论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掌握温肾运脾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定期跟随郭立中教授门诊抄方学习,对导师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间门诊从温肾运脾论治慢性胃炎的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219例486诊次的病历资料全部利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加强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挖掘,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病机、处方用药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219例486诊次的病案中,男性患者47例,占21.46%,87诊次;女性患者172例,占78.54%,399诊次,男女比例为1:3.7;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14岁,其中以40-59岁年龄阶段患者最多,占54.33%。中医诊断方面,共出现8个中医名诊断,依次是:痞满、胃痛、胃凉、嘈杂、泛酸、泄泻、纳呆、呕吐。西医诊断方面,共出现14个西医病名诊断,分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99例,占90.87%;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占9.13%;伴HP感染14例,占6.39%;伴胆汁反流11例,占5.02%;伴肠化11例,占5.02%;伴糜烂9例,占4.11%。临床表现方面,共出现222个症状,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脘腹胀闷(51.65%)、怕冷(38.27%)、寐差(34.36%)、神倦乏力(33.54%)、嗳气(28.40%)、胃痛(28.19%)、纳呆(22.43%)、大便稀溏(19.96%)、泛酸(18.11%)、头晕(15.43%)。舌象方面,以质淡紫(41.56%)、质淡红(31.69%)、边有齿痕(22.02%)、体胖(18.72%)、苔薄白(17.49%)、苔白腻(17.08%)最常见。脉象方面,以虚脉、弱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1.15%、37.65%。病机方面共出现12个病机,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脾肾阳虚(100%),寒湿中阻(55.97%),寒湿凝滞(27.57%),土不伏火(17.70%),寒湿内盛(10.08%)。用药方面,制附片、公丁香、砂仁的出现频率达100%,姜(生姜71.0%、干姜55.97%、煨生姜9.05%、炮姜1.65%),炙甘草99.79%,白豆蔻98.97%,术(生白术97.53%、炒白术0.62%、苍术0.41%),半夏(法半夏97.12%、姜半夏1.44%、生半夏0.21%),桂(桂枝84.57%、肉桂14.20%),参(生晒参62.35%、党参36.42%)。结论:1.从温肾运脾论治的慢性胃炎的临床常见主症为脘腹胀闷、嗳气、胃痛、纳呆、泛酸,常伴见怕冷、寐差、神倦乏力、大便稀溏、头晕等症状;舌质常见淡紫、淡红、体胖、边有齿痕;舌苔常见薄白苔、白腻苔;脉象常见虚脉、弱脉。2.从温肾运脾论治的慢性胃炎病性属虚,或虚中夹实:核心病机为脾肾阳虚,常见兼夹病机为寒湿中阻、寒湿凝滞、土不伏火、寒湿内盛等。3.郭立中教授运用温肾运脾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主方用药为:制附片、公丁香、砂仁、姜(生姜、干姜、煨生姜、炮姜)、炙甘草、白豆蔻、术(生白术、炒白术、苍术)、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桂(桂枝、肉桂)、参(生晒参、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