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项研究旨在利用EMS诱变剂创制辣椒新种质,以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在辣椒育种中,筛选最高突变频率的最适EMS剂量是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方法。为此,本研究开展了EMS最适剂量与突变体鉴定的工作,试验分为以下4部分。1.最适诱变条件的确定。该部分采用11个EMS浓度(0、0.25、0.50、0.75、1.00、1.25、1.50、1.75、2.00、2.25,、2.50%v/v)和3个不同的浸种时间[0(T1)、6(T2)和12h(T3)]来处理辣椒种子。T4是在利用上述浓度的EMS处理种子之前在水中预浸种6h后,在28℃条件下培养12h。本试验研究了EMS对种子的发芽率、活力、生活力、以及幼苗的生长(包括株高、鲜重、增长率和伤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损伤的幼苗外,其他处理的测试指标均随着EMS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对比4个预浸种试验处理可发现,种子的预浸种条件影响EMS浓度的效应。所有的预浸种试验处理中,辣椒在发芽率、LD50、种子生活力、存活率、幼苗的高度和重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没有经过预浸种(T1)和用1%EMS(T3)的预浸种12h的处理中,筛选到LD50条件;同时在预浸种6h,0.5%EMS处理(T2)的种子以及在用EMS处理前浸种6h然后在28℃条件下培养12h的种子(T4)中也筛选到LD50条件。2.根据确定的最适诱变条件,选用0.6%的EMS对2000粒种子浸种12h来培养M1代,在M1代中,突变体和野生型在株高、花期和结籽率存在显著差异。另外M1代中也发现了突变表型(叶形和株型)。3.M2代表现为苗期生长缓慢和叶绿素缺失(白化、浅绿和黄苗)。成熟期有三种不同的表型突变。第一种是表现为10:1分离比的黄叶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植株表现为62.19%的叶绿素a缺失和64.06%叶绿素b缺失。第二种是表现为23:1的矮化,该表型植株非常矮小(6cm),但是茎粗壮、叶片肥厚。第三种表型的植株发生在具有4:1分离比的四株植物当中。与野生型相比,这些植物叶片薄而细长。解剖学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这些突变体的叶片在中脉有很多木质部和厚角组织。4.对M2代中黄叶突变体进行分子分析。M2的序列分析表明在内含子和外显子中分别有两对基因发生了突变。表达模式分析表明突变体的黄叶相关基因Ca BGL11下调。下一步需进一步对这些突变体进行分子鉴定,探究其发生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