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村三部曲”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1896-1981)的经典作品。1932年茅盾创作出《春蚕》,后因其反响强烈,接连创作出《秋收》(1933)与《残冬》(1933),三部作品合称为“农村三部曲”。1956年,沙博理将“农村三部曲”译成英文。沙博理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翻译家。身为离散译者的沙博理,其文化身份颇具研究价值,而杂合性是其文化身份典型特征。然而目前国内外并无对其杂合文化身份的专门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三部曲”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1896-1981)的经典作品。1932年茅盾创作出《春蚕》,后因其反响强烈,接连创作出《秋收》(1933)与《残冬》(1933),三部作品合称为“农村三部曲”。1956年,沙博理将“农村三部曲”译成英文。沙博理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翻译家。身为离散译者的沙博理,其文化身份颇具研究价值,而杂合性是其文化身份典型特征。然而目前国内外并无对其杂合文化身份的专门研究,对其所译“农村三部曲”也少有探讨。本研究以杂合理论及文化身份理论作为基础,围绕沙博理的“农村三部曲”英译本,探讨译者的杂合文化身份对其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沙博理的译文是否再现原文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风格特色;沙博理的翻译策略呈现怎样的特点;沙博理的杂合文化身份对译文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沙博理的译文较为完整准确地呈现出原文的故事内容,其译文呈现出重主题传达、重风格再现、重译文可读性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沙博理的杂合文化身份助其在理解原文的内容及主题思想的同时也能洞悉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故而其译文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辅以释义、省译等方式增强译文可读性,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小说内容。然因其母语非汉语,导致他对部分人物形象及农业术语的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其译文与原文也存在一些偏差。同时,供职于外文出版社的沙博理须在其译文中传扬中华文化,展现原文反帝反封建主题思想。因而其译文在准确表达原文主题思想的同时也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特色。
因此,在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描述时,我们必须重视译者的杂合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策略选择以及对译文质量的影响作用。
其他文献
自然语言推理研究两段文本T与H之间的关系,当人能够根据T中包含的信息推理出H时,就判定从T到H的文本蕴含关系成立。令机器自动完成这一判定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应用广泛,且已在近年来取得连续突破。但这些突破非常依赖标注过的数据集,已有研究(Gururangan et al., 2018;Poliak et al., 2018)表明现有的数据集由于大多源自众包标注,存在一定缺陷,使得模型即使仅利用部分文
汉语“开”和英语“open”是汉语和英语的高频多义动词,动词本身所包含的义项复杂,各个语义之间分工不同,但彼此又有一定联系。但词典释义不能很好地解释两者在自然语篇中的意义。本研究有助于阐明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形成原型范畴。 本文从汉语语料库BCC和英语语料库COCA中收集语料,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别构建“开”和“open”的多义网络,并基于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索两者语义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一位杰出作家。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1962)中,他仔细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小说集中,每一篇故事都展现了生活中存在的突变,揭示了人在面对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悲伤时表现出的复杂人性。虽然《纽约时报》夸赞这部作品可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提并论,但这部短篇小说集依旧没有引起读者和研究界的兴趣。与《都柏林人》热度不减的研究现状相比,对《十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1962)首次提出的,他指出语言并不只是陈述某事,而是在做某事。同时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将交际中的言语分为发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后来奥斯汀的学生赛尔(1969)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施事行为分为五类:阐述类行为、指令类行为、承诺类行为、宣告类行为和表达类行为。梵迪克(1976)在奧斯丁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将言语行为
罗伯特·佩恩·沃伦活跃于美国文坛六十余年,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以及多部戏剧、诗集、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作品,荣获了三次普利策奖和“桂冠诗人”的称号。他的作品集中表达了对历史与过去、道德责任和精神救赎等人类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注。 《国王的人马》创作于1946年,是沃伦最具知名度的小说。它以杰克·伯登的成长故事和威利·史塔克的政治沉浮为两条交织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方社会转型期间南方人的生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言据性是指说话人或作者对命题信息来源以及态度的说明,其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被称为“据素”或“据素标记”。近年来,言据性日益受到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重视。虽然目前众多学者已经从多种视角、采用多种方法对言据性的使用进行了研究,但是此前的研究多聚焦于对不同语言、不同语篇中言据性的使用进行共时描述,鲜有研究涉及到言据性的历时变化特征。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应用语言学英语期刊
言据性是说话者对命题信息来源和信息可靠性程度所持态度的表达。学术写作者经常采用这种语言手段来增强其研究成果的说服力。近年来,关于言据性的研究层出不穷,却鲜少关注到言据性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使用特点和差异。 本文以杨林秀(2015)的据素分类标准为理论框架,从知名国际期刊中各选取了80篇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分别建立了自然科学语料库以及社会科学语料库。通过探究言据性的分布,本文
许多关于表演的概念在英汉体育新闻语篇中被用来描述不同种类的体育比赛。以往相关研究主要讨论“体育比赛”隐喻的语言表征,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表征背后的认知动因。本研究旨在分析“表演”隐喻在英汉体育新闻中的语言表征,并从认知角度解释该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中共性和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以Lakoffand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和Fillmore(1982)的框架语义学理论为基础,以英汉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