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日本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222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沫若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政治家。他于1914年到1923年、1928年到1937年先后两次,客居日本,总计长达20年之久。他的一生和东邻日本有着很深的文化情缘。郭沫若第一次赴日主要是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包括《女神》在内的新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第二次赴日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赴日以后,他在学术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面下了很多功夫。1955年,郭沫若又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身份率团访问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率团访日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中日两国的交流在邦交正常化以前出现了一个高潮。郭沫若一生关于日本的著述虽然不多,但是他娶日本女子为妻,广交日本朋友,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受到了日本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将不停留于对郭沫若的学习、著述与家庭生活的铺陈,而是选择了郭沫若与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的关系这一视角,对这20年的历程进行整理和思考。本论文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郭沫若的生平和留日经历;第二部分写日本文化对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三部分写郭沫若与中日文化交流,其中包括郭沫若的婚姻,以及他和日本朋友的交往;最后一部分通过分析《同文同种辩》、《日本民族发展概观》等文章以及郭沫若的小说,探究郭沫若对日本的认识。
其他文献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其美学思想的展开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中国古典抒情诗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情、景、意、势等概念在其诗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王夫之诗学是
知青历史已经远去,但知青话题并不因历史的远去而淡出公众视野。知青文学在八十年代膨胀至巅峰后迅速溃退,九十年代中后期又逐步复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戏谑、私人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功能。“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观点在理论上都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成分,即
社交网络(SNS)作为大众信息共享的社交平台,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发展起来,通过人的聚合和图像的分享,构建仿真的"拟态环境",弥合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鸿沟,突破了网络的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大众文化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影响力,不仅瓦解了精英文化的超越冲动,同时也使作为官方文化主体的革命话语的言说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新闻侵权诉讼正呈现出日渐增多的上升趋势。一时间,形
王褒是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作家。他的文学史意义在于融合了南北文风。但是,至今对他的研究仍很欠缺,一些问题还仅限于泛泛而谈,有些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本文基于对基本材料的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选择。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城乡关系的协调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世纪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
诸子叙事具有与历史叙事迥然不同的特点,秦统一之际到汉初这一时期的诸子叙事与此前诸子叙事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了此时期三部重要作品——《韩非子》、《吕氏春秋》、《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以及涵养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