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健康关系分析——基于CHNS微观数据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oda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深受卫生经济学的关注。伴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在进行健康投资时,人们更加偏向于加大医疗卫生费用的投入。在很多国家,医疗卫生费用已然变成了多数国家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国家财政和人们的医疗负担,使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更加有保障和有效率,国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其他方式来代替医疗服务消费。对于中国这样医疗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使社会经济快速和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减轻沉重的医疗负担以及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所以防止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居民对于健康投入要素的抉择就自然而然的显得相当重要,如何引导居民采用更加丰富的健康投入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学者们在进行教育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时,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观点,并且争议颇多。关于两者间呈现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学家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当一个人拥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那么他的健康状况也会因此更好;(2)当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更好时,那么他会因此获得更高的受教育程度;(3)第三种观点对前面两种都进行了否定,它认为健康与教育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只是因为它们恰好都和其他第三种要素有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它们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
  从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存在很多困难的,已有研究总存在没有能够解决的困难,从而得出的实证结果不具有完全的说服性,是存在争议的。对此,本文针对这些困难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首先,如何对教育与健康进行衡量,本文用自评健康来衡量健康,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教育,在文中会具体阐述为何选用这两种指标;其次,变量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面板数据来进行克服,以及在实证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存在着众多对健康有影响的因素,在进行实证研究中,需要尽量全面的考虑到,使之成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教育和健康是个人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两方面投资,它们的经济价值由它们所产生的生产力来衡量。一般而言,教育和健康都会使个人更有生产力。与此同时,教育和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在提高福利和创造收入方面的作用。有关这两者关系的研究已经变成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解释:(1)教育是否为中国居民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它是否真的对中国居民健康状况有正向促进作用;(2)如果教育对中国居民健康存在促进作用,那么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这种促进作用有多大。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深化了对中国居民健康的研究,健康除了对身体、心理产生重要作用,同时还会对社会经济状况、居民收益保障、知识普及以及人口增长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影响也被证明都是正向作用的。其次,本文将教育与健康结合起来,利用中国数据对它们进行实证分析,提供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支持证据。若通过实证回归后得到了教育对健康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那么就可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通常会带来正的外部性以及规模效应,所以作为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两种人力资本不断累积的同时,总的社会财富也会得到持续增长,进而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长远来看,关于今后居民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教育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会为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意见。
  根据研究的问题,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是问题的提出,然后对教育与健康关系研究的意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接着概括性的描述了本文的内容结构以及对文章的创新贡献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人力资本理论中有关这两者的研究,并探讨健康和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讨论经典的健康需求模型(Grossman模型)理论起源及其演化发展,焦点集中在健康和教育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之后的分析做了充分的理论方面的准备;接着回顾了教育与健康关系分析的有关文献并对其中重点观点进行了整理,之后着重介绍了已有的关于两者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进行了一个文献简要评述。第三部分进行了教育对健康影响的模型构建。根据Grossman经典模型确定了本文实证模型的雏形,接着对本文模型中所需要的变量指标选择进行了说明,经过了变量指标的选择和模型形式的调整,确定了本文的回归模型。最后对采用的CHNS(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进行了说明和统计性描述。第四部分进行教育对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采取了组间估计、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三种模型来试图证实受教育程度对居民健康存在正向且显著的作用,也就是说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相应的健康水平也越高。在进行回归后,进行了hausman(豪斯曼)检验来确定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哪个更适合于本文,最后进行了关于教育对健康影响的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结论,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有关教育和健康关系的政策性建议。
  经过实证分析后,本文的主要结论为:
  (1)在控制了众多对健康存在影响因素的变量以后,发现受教育程度对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接受教育的年限越长,相应的健康状况就会越好。并且在前三个模型中,还发现教育对健康影响估计系数与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相比,都是最大的,甚至高于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医疗保险对健康的影响系数,说明受教育程度对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在思考如何提升自我健康状况时所不能忽略的。
  (2)年龄对健康是一个倒U型的影响关系,是一种抛物线形式的。抛物线中心轴所对应的年龄点就是一个阈值,阈值之前,健康存量随时间增长;阈值之后,健康存量随时间降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三种模型估计中都是正向且显著的影响,说明收入对健康水平有着正面影响,收入水平越高,则健康水平越高。和预期的相同,拥有医疗保险对健康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另外,婚姻对健康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在婚状态的人比起未婚、离婚、丧偶等状态的人要更健康一些。一个人工作单位的稳定对健康有着正面且统计显著的影响。城镇居民比起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要差一下,这可能跟目前城市各种污染严重、黑心食品泛滥、工作学习压力大等多种因素相关。男性的健康较女性来说要更好一些。
  本文对于教育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以经典健康需求理论为基础,在理论上没有进行突破,但还是努力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性尝试。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下述的几方面:(1)尽管国外对教育与健康关系的文献较多,但是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研究的文献还不算多,并且几乎都是采用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初创性的使用面板数据,来进一步验证教育对健康是否有正向显著影响。(2)利用CHNS的数据对中国居民健康进行实证分析,解释了教育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利用多种模型和检验方法,更加确定的证实了教育对健康的正向作用。这都加深了中国居民健康状况的研究,并且可以为其相关政策的制定起到指导性作用。(3)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来关于教育和医疗的政策性建议,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教育投入、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建立更加全面的健康促进制度。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尽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受教育程度对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结论,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是各种各样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其中的传导机制还不明确,所以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然而,以前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显著,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能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为分割形成的城乡二元建设用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食品数量意义上的温饱状态,而是对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食品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食品产业增长迅速,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数量而言,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食品供不应求而不得不采取配给制的状况,现在居民自主选择食品消费,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食
学位
农村城镇化是与城市化并行不悖的一条发展路径,在以“集聚中走向平衡”的不均衡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将着重点放在了大城市圈的构建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建设上,意愿以县域人口在此务工经商达到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愿望;然而,在大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太高且面临着种种障碍,这使得农民工无法真正在市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相比较走大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的艰难,县域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就更有着其现实可能。中国县域农村城镇化立足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尼系数逐年递增,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表明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未能均等地、充分地惠及社会每个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阶层。在各种收入差距中,行业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更是近年来民众瞩目的焦点。事实表明,行政垄断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和行政垄断行业远高于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第3季度末,农村外出农民工17561万人。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民工这么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群体,却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尽管他们实现了在城镇就业和居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如今已经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决定了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中起到了基石和枢纽的作用。第二产业的产业升级状况和就业情况对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中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从当下对第二产业就业情况的分析成果来看,以往研究都是把影
学位
所谓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可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变大,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发展落后,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农村制度环境落后,农村金融
20世纪80年代起,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合作与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汇率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不仅是一国经济政策的主体成分,而且是保持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就中国而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将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集聚,这一特征促成了众多国际知名金融集聚中心,伦敦、纽约与东京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的金融产集聚状况也非常显著,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5)排行榜上,中国香港排名位居第3位,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列20位、25位和32位,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而上海、深圳与北京在国际上也已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现阶段中
学位
人民币汇率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之后的人民币汇率是基于市场供求基础之上,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小幅调节。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总体上一直保持升值趋势,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是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这一现象难以通过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过程中,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人民币升值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