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无非是一部随着交往而展开一系列活动的历史。从早期氏族社会的形成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往始终是个体群体化和群体社会化的主要演进方式。面对全球一体化和大工业文明造成的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等不合理的合理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用合理和规范的交往方式达到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然而由于缺乏现实的“武器的批判”,理论最终也不可避免得沦为历史的尘埃。当今世界虽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但交往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依然灼目:国际秩序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威胁他国的独立与主权;恐怖主义、领土纷争、民族矛盾等安全性问题时刻挑战着“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经济转型时难以避免地会造成民族主体性削弱、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等经济现象;意识形态、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关键;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破坏等生态性问题逐渐演化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交往理论亟需新的时代转向。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探索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虽未形成独立的著作,但“交往”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之中,甚至在晚年的著作中马克思也多次提及交往的概念。作为一种历时性理论资源,交往在不同的语境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分别体现着人与社会的结构、组织方式等基本构成。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下,考察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论前提,更是他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规范性价值基础,这三点共同构成了理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以实践为纽带,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基础上,完成了对以往交往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创立了具有科学性的唯物史观义交往理论,从而打开了认识和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新世界大门。受传统教科书影响,国内曾一度认为马克思不存在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解读社会历史的三个基本概念:经济因素、阶级分析和交往,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前两者,而对交往的研究明显不够。实际上,马克思在构建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时,十分注重交往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旧的分工,交往才会摆脱异化的状态,从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世界历史中的个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共产主义才可以最终实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是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武器,更是解开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新方位,全面把握其理论的重要价值,从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本文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问题分析、文本解读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当今社会关系中仍旧存在的五种类型的交往问题进行科学的划分与总结,并进一步指出该问题的现实意义与当代发展方向。论文的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梳理式研究模式,以问题陈列与理论梳理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语境出发,力图把握从文本的部分剖析到理论的整体构建、从表象的社会观察到背后的原理总结、从问题的现实发现到意义的深层阐发,以便帮助我们在学习与探索马克思交往这一问题中找到解决当今交往问题的最佳方案。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阐述理论本身,还在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交往理论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承载着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的构想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心路历程。其中,物质生产、需求、现实的人都是其交往理论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必须站在历史与时代、理论与实践、逻辑与思想的多重视角,方可全面把握其理论的真正内涵。
  全文可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全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做一个大致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交往理论的相关概述,分别对交往概念以及相关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第三部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一个历史性梳理与文本性还原,力图以文本解读的方式还原理论的真实面貌。第四部分在前文基础上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一般的抽象和概括,其中包括理论的历史演化、理论构建、辩证特征三个方面。第五部分则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一个综合的评价。第六部分着重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交往的新理念,论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更应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不只是个体的健康心理,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效能。良好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公众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但由于大学
学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发展与青年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把握青年的成长特点,在一系列党中央报告、讲话中肯定青年的重要地位,对当代青年如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做出重要部署。我党在新时代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将教育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美衔接。面对“两
学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成才,更事关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加大
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将“授”与“受”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才能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不可忽视学生“受”的方面,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又受到其心理的制约。近年来,随着“00后”步入大学校园,为高校注入了新鲜血液,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从“90后”变成了“00后”,他们有着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群体特征和时代
学位
“0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多数为家庭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渥,是极具个性的一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文化传入,致使“00后”大学生形成多元价值观,一些不成熟、不科学的观点影响着“00后”对于恋爱、婚姻的认识。大学生恋爱主流意识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恋爱态度轻率、恋爱责任感薄弱。为此,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幸福家庭
学位
话语在人类劳动实践、社会交往中形成与发展,是表达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伴随媒体形态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为全媒体,人类发挥媒体促进社会交往的作用方式由此发生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媒体呈现的话语理念、话语语境等也有所不同。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育人的感染力,提高党的创新理论在全媒体场域中的传播效度,进而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
学位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奋斗史,奋斗是任何时代都永恒不变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奋斗的重要性,并对新时代大学生寄予殷切希望。新时代大学生以生力军的角色登上国家发展的舞台,在时代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场域中,伴随着从“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到“美好生活”的奋斗进程,逐步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奋斗观。正确奋斗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
学位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现代网络媒介为载体的网络泛娱乐化,正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内容,以超越娱乐底线的泛娱乐化倾向为主要形态,将娱乐价值作为唯一标准的价值判断,在技术赋权和资本加持的裹挟下大行其道。出生于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极易接受新思想观念,同时,也特别容易受到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培育一直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休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普遍,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休闲文化价值观来引导人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和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社会文化的失序和精神世界的迷茫。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有闲群体的主要代表,其休闲生活方式以及存在于更深层次的休闲文化价值观,关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乎其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聚焦当代大
学位
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虚拟化网络世界对大学生影响深远,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一些大学生的情感表达,不同程度侵蚀一些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认知。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生一代”,网络化社会中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流行不仅仅是反映现实追求新颖,而是透过网络亚文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变革及生活压力。网络亚文化通过颓废忧伤的情感表达;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线上狂欢的娱乐消遣;捧腹大笑的恶搞文化来映射大学生心扉,成为反应大学生内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