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思想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其他历史上存在过的任何形态的社会一样,自身发展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能够客观地分成若干个程度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思想应运而生。它在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中闪烁着微光,在马克思、恩格斯辩证理性温养下得以萌芽,在诸多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中得以现实实践的检验,并且在新时代的中国得以实现升华与飞跃,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过程至阶段、理想至现实、一般至个别的转向。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思想贯穿着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最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想在通往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有一个过渡时期,且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次成长的过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运动的特殊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从理论上论证和科学展示未来社会的发展远景,具体划分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最终在苏联、中国与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孕育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的多样认识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做出的科学判断,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认识,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思想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思想之研究是指导现实实践与确保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需要。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客观的现实基础进行决策。清醒地认识和认知新情况下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以便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能够制定出满足阶段性现实要求的国家发展方针和战略。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要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从对社会主义社会具体历史进程的科学剖析中,揭示其发展的阶段性;要运用彻底的发展论眼光考察社会主义发展;还要用综合的眼光将把社会主义发展中的诸多主客观因素,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
其他文献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艰苦实践,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理论为依托,逐步形成的博采众长并有中华民族民族特性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具有阶级性
学位
《矛盾论》辩证法思想生成于“左”右倾思想的错误指挥与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抗日战争的进行历史时期。其中批判地融摄了儒释道辩证法,同时也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古希腊传统辩证法具有深刻的历史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源流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皆依据他们所经历的革命、战争的实情,对辩证法作出了一定的推阐,他们的辩证法思想则构成了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母体和基础。  《矛盾论》辩证法思想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社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系统的社会治理体系来保证社会秩序稳定、有序。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就成为热点名词,学术界更是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通过研究和挖掘经典文本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马克思恩格斯治理思想是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治理思想,又在巴黎公社运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治理
学位
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之前,无产阶级探索的经验少之又少。列宁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相关思想,并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内有残余资本主义势力破坏的复杂环境中进行不懈的探索,提出了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历史任务。  列宁早期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始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充分借鉴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以及卢森堡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列宁
在充分认识世界历史环境和东方落后国家的特殊历史条件后,马克思巧妙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个天才的理论设想:即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后人将这一设想称为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跨越”思想是由马克思根据俄国特殊历史环境提出,并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导师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的。“跨越”思想的理论要旨
宗教批判思想作为马克思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对把握马克思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思想背景。西方近代,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使人们开始质疑并批判宗教。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批判教会。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主义为武器批判神学。在此之后,德国青年黑格尔派,掀起新一轮宗教批判狂潮。
距《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已近百年,其中关于物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历来是卢卡奇思想研究的重点,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相较之下,卢卡奇对物化问题的解决方案——阶级意识思想研究还略显薄弱。《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阶级意识思想,在卢卡奇的整个思想脉络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卢卡奇资本主义物化批判的理论落脚点,又是其对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思考结晶。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阶级意识思想的形成,可视为卢卡奇对时代问题的理论回
学位
习近平知行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行观的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知行观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行观。习近平知行观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知行观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三方面合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知行观,并在实践内容、实践动力上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知行观。  习近平知行观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扬弃。在中国传统知行观上,先秦时期知行观开
学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对内生产力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对外帝国主义战争蓄势待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以伯恩施坦为主的修正主义,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挑战。卢森堡通过发展《资本论》中的资本积累理论,提出了独特的资本积累理论,以解释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禁止不利变更原则最早出现在法国刑事诉讼领域,之后该原则又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行政程序中加以贯彻。禁止不利变更原则是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外在延伸,体现了程序的独立价值,符合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的要求。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在中国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均通过立法予以确立,但由于理念和制度上的障碍在民事诉讼中没有得到确立。随着中国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审判模式逐渐转向当事人主义,虽然立法上没有确立该原则但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