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激光雷达和可见光图像的异源匹配及融合方法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源图像匹配及融合是多源信息处理中的基础问题,也是目前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图像可以记录场景的距离信息和反射强度信息,可见光图像可以记录场景的颜色信息和光谱信息,因此,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图像的匹配及融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军事及民用任务,例如精确制导、场景分类、目标识别等。由于异源图像存在灰度分布、纹理风格的差异,几何形变及噪声的干扰,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图像的匹配及融合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为此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首先研究激光雷达图像降噪以提升图像质量,从而提高异源图像匹配性能;其次研究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图像匹配将异源图像在空间上对齐;最后研究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图像融合将异源图像的互补信息综合。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
  在激光雷达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非局部均值(non-local means,NLM)和小波阈值收缩的强度图像降噪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同态变换将乘性噪声转换为加性噪声,用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为低频系数和高频系数,然后用自适应NLM滤波进行低频系数降噪,用阈值收缩进行高频系数降噪。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激光雷达强度图像中的散斑噪声,同时保护好图像的细节信息。
  利用异源图像局部结构特征相似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局部特征描述子——方向结构直方图(histogram of oriented structure maps,HOSM)。该方法首先提取图像的多方向结构图,然后利用导向滤波对结构图进行一致性增强,提升异源图像的结构相似性。实验表明,HOSM特征对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强度图像之间的灰度分布非线性变化具有鲁棒性,可以得到良好的匹配性能。
  结合光谱成像原理和异源图像灰度映射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化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匹配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了一个新的生成对抗网络用于图像变换,然后用局部特征建立异源图像之间的匹配关系。实验表明,图像变换能够有效地消除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强度图像之间的灰度分布差异,从而提高图像特征匹配性能。
  受生物视觉系统具有方向性、局部性和带通性的特点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变差模型和显著性分析的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强度图像的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将图像分解为基础层和细节层,基础层融合采用全变差模型,细节层融合采用加权平均,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显著性分析的权重图构建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保持异源图像中的互补信息,融合图像更有利于视觉感知和机器分析。
  为了综合场景中可见光图像的光谱信息和激光雷达距离图像的空间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变差模型和极值形态剖面(extrema morphological profiles,EMP)的可见光和激光雷达距离图像的特征级图像融合方法。首先,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极值形态剖面,用以提取可见光和激光雷达距离图像上的结构特征。然后,用全变差模型将可见光和激光雷达距离图像的极值形态剖面中对应的特征图分别进行融合,得到融合极值形态剖面。实验表明,极值形态剖面可以有效表示可见光的和激光雷达距离图像的互补特征,全变差模型可以有效融合这些互补信息,进而提升场景分类精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普遍的应用。但有研究表明这些模型并非完全可靠,它们容易受到对抗样本的攻击而做出违背人类直觉的判定。研究对抗攻击既可以作为衡量神经网络鲁棒性的基准,促进建立结构更合理、鲁棒性更强的模型。又可以作为保护人类隐私的手段,遏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恶意窃取个人信息的违法现象。
  理想的对抗样本应在保持攻击成功率的同时不影响人类的正常判定,即兼具隐蔽性和攻击强度。针对对抗样本的隐蔽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空间转换对抗样本(A-stadv)生成算法。该算法首
温度能够反映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状况等,因此活体内温度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众多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由于生物体的电阻特性、不透明性等,以及出于安全性、舒适性等考虑,磁学温度测量/成像逐步成为最具前景的医学影像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对基于磁纳米粒子磁化响应和基于核磁共振机理的两种磁学测温方法进行研究,以外加激励磁场对磁纳米粒子磁化响应的温度敏感性的调控规律为出发点,优化了磁纳米粒子直流测温模型的测温性能,并重点探究了将氧化铁磁纳米粒子作为温度传感器实现高灵敏度的核磁共振温度测量和温度成像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如下:<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攻防对抗双方呈现出高机动、智能化与群集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高动态对抗环境下,对抗双方面对的将是机动性更强、智能化水平更高、群集规模更大的对手。对于攻击方而言,需要提升对目标的拦截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导航、制导控制系统提高命中精度,提升单发拦截概率;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多对一方式,通过协同拦截提高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反之,对于防御方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预警能力,释放诱饵与干扰或实施最优躲避机动,增加攻击方的脱靶概率;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动防御方式,发射防御导弹,对攻击方实施主动拦截,同时进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开放、透明、安全、共享、可追溯等特点,其不仅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而且在能源领域,尤其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利用区块链来实现分布式电能的去中心化交易,有可能引发能源互联网领域从网络架构到交易方式的一次大变革。本文以电能预测、电能交易、电能传输为研究主线,以区块链为核心,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电能路由等方法和技术,阐述了分布式电能从生产到交易最后到传输的技术体系。此外还将分布式交易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指出了各个部分的难点,并根据分布式电能交易的特点对
测量是人类从客观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随着人们对信息理论的数理基础与内涵认识不断深入,基于信息熵方法的应用遍及许多科学领域并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一般传统方法的良好结果。在本世纪初,由我国测量领域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测量的本质就是信息获取”的论述。论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探索构建一种以香农信息熵为度量,在随机、不确定条件下对一般测量过程实现其描述、分析和评价的统一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根据部分信息进行估计,满足已知信息且具有最大熵的概率分布是唯一且无偏的,提出了一种任意信源熵由无穷多个子熵集构成的
荧光显微镜属于衍射受限系统,成像时受系统带宽影响,截止频率外的频谱丢失,采集的图像存在分辨率极限:当两个荧光基团之间的距离小于分辨率极限时,其像点将融合为一个。结构光照明显微镜(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是近20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能够摆脱传统荧光显微镜衍射极限的桎梏,横向分辨率提升到一百纳米以内,具有光子效率高等优势,有望取代广泛使用的共聚焦显微镜。然而,现有的SIM显微镜时间分辨率较低、连续成像帧数较少。虽然可以通过降低激发光强度、缩
动平台动目标检测是指在运动成像平台获取的图像序列中检测运动目标,将运动目标从运动场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它是视频分析理解的基础性步骤之一,在视频监控、智能辅助驾驶、机器人环境感知、以及光电侦察、精确制导等军事领域均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准确高效的运动目标检测是上述高层视觉任务能顺利完成的保障,但也面临许多挑战,包括:1)复杂运动场景和成像条件下,特征提取及准确建模难;2)目标和背景的运动相互耦合,目标准确分离难;3)有限资源约束下,运动目标实时检测系统实现难。针对上述挑战,本文围绕基于图像配准的动平台动目标检测
光谱特征反映了目标材质构成和目标状态的本质特征,不同目标材质不同状态下的光谱辐射特性差异反映了其本征差异。在多时相多光谱分类问题和高光谱分类问题中,其数据具有维度高、相关性强和非线性等特点,如何分辨具有不同辐射特性的目标,尤其是光谱特性差异不大的相似类别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分析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注意力机制研究现状,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模型解释了注意力如何关注高优先级的输入信息而忽略其他输入信息的处理流程,而神经科学中的电生理研究,刺激技术,成像研究以及神经病学损伤个体数据都反映了注
当前,随着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工程建设行业的逐步应用,各类工程设备及相关技术系统在工程建设现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工程设备有关的事故却频繁发生,这给工程建设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工程设备操作人因失误是上述事故的主要致因之一,设备操作人因失误管理对工程建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工程设备操作任务与普通施工任务不同,设备操作行为表现以认知活动为主,操作员的认知对其操作行为和人因失误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如何从认知的角度对工程设备操作人因失误进行解释、分析和管理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
随着人类社会对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水面无人艇(Unmanned surface vessel,USV)凭借其花费成本低、环境适应能力强和人工成本低等优点,使其在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中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视觉系统作为无人艇环境感知的重要分支,是无人艇获取周边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其获取的信息也是无人艇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但是水面颠簸、雾气等特殊环境会造成获取的图像质量的显著下降,且未经处理的原始图像也存在着有用信息比例低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无人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