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首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30片,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J20130078,以下简称阿司匹林)的情况,探讨患者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联系。方法:(1)选取广西桂北地区某省级三甲医院于2016年1月1日—2018年7月31日的初诊急性心肌梗死并成功行PCI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期间若发生MACE,则终止随访并记录首次发生MACE的时间,若无MACE发生,则随访至截止时间,随访结束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2)随访期间,观察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再次发生MACE的情况。随访对象的观察指标包括:(1)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情况、民族、身高、体重和居住地区等;(2)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症病史、有无吸烟史、肾功能不全病史等、有无心血管病家族史;(3)入院日期、急性心肌梗死类型、入院Killip分级、有无心肌梗死并发症、行PCI治疗日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首次服用阿司匹林日期、住院天数、出院时情况,院外随访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详细服用的情况,他汀类药物的服用情况、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服药情况;(4)因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再次入院治疗的情况。(3)根据以上基线资料,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各变量与发生MACE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71份,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75%,随访结束于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最长48个月,最短8个月,随访中位时间23个月,随访成功患者的发病年龄50-71岁(60.80±10.52),并且男性为282例(80.1%),女性为70例(占19.9%),其中,非持续性服用阿司匹林者77例(21.9%),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者275例(78.1%)。(2)比较随访组及失访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提示:除了民族、体重指数分布、高血脂症分布不同(P<0.05),而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肾功能不全病史、心肌梗死类型、冠脉病变情况、入院Killip分级、罪犯血管、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3)发生MACE在人群中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总共发生MACE组共94例(26.7%),无MACE发生组共258例(73.3%),其中,非持续服药阿司匹林者发生MACE共58例(61.7%),持续服药阿司匹林者发生MACE共36例(38.3%)。在随访患者中,发生MACE在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糖尿病病史、心梗类型、入院Killip分级、非持续性服用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等特征的人群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非持续使用阿司匹林、Killip分级、心梗类型、停用他汀类药物的生存曲线有明显差异。控制混杂因素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llip分级、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心梗类型、停用他汀类药物与MACE发生有关。其中,Killip分级与发生MACE呈正相关。另外,前壁STEMI发生MACE风险较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低,而非前壁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MACE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而停用他汀类发生MACE风险是未停药组4倍。而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者发生MACE风险是未停药者7倍。(4)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影响因素:未婚、离异、丧偶者以及教育程度低的患者与阿司匹林依从性差相关。停药直接原因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次要原因为自觉症状好转。结论:(1)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是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增加MACE发生的风险。(2)对于有服用阿司匹林适应症的患者,若无药物禁忌症,阿司匹林是需要长期规范化服用,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有较大空间进一步来优化阿司匹林治疗依从性,减少MACE的发生,改善远期预后。(3)婚姻、受教育程度是阿司匹林非持续治疗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