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后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特征,探讨其监测宫颈癌NACT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15例。每例患者在化疗前、第1次NACT后14天和第2次NACT后14天分别行3次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三维1H-MRS检查。定量分析每例患者MRS中胆碱(Choline, Cho)峰(3.2ppm)、肌酸(Creatine, Cre)峰3.0ppm)、2.0ppm峰(2.0ppm)和脂质(Lipid, Lip)峰(1.4ppm、1.3ppm及0.9ppm)等。每例患者在化疗前、第1次NACT后14天和根治性手术后,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病灶的肿瘤细胞数及Ki-67的表达。2次化疗后评估疗效按最新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以T2加权成像上测量的最长肿块径线为准。结果1.15例患者均完成2次NACT。11例化疗有效,4例化疗无效,化疗有效率为73.3%。15例化疗后均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补充化疗8例,放化疗7例。2.15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磁共振波谱检查,化疗前后的波谱均可检测到胆碱峰、肌酸峰、2.0ppm峰和脂质峰。化疗有效的宫颈癌胆碱峰值在化疗前、第1次NACT后及第2次NACT后分别为(138.80±63.12)、(81.64±31.61)和(71.27+30.22);化疗无效的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102.37±24.63)、(104.44±20.01)和(108.06±35.13)。化疗有效的宫颈癌胆碱峰值在第2次和第1次化疗后分别与化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6,p=0.000);化疗无效的在3个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肌酸峰、2.0ppm峰和脂质峰值在不同化疗疗效组中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化疗有效的宫颈癌胆碱峰下面积在化疗前、第1次NACT后及第2次NACT后分别为(6.30±2.16)、(3.91±0.97)和(3.03±1.38);化疗无效的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5.34±2.05)、(5.97±2.03)和(5.96±2.18)。化疗有效的宫颈癌胆碱峰下面积在第2次和第1次化疗后分别与化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2,p=0.000);化疗无效的在3个不同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肌酸峰、2.0ppm峰和脂质峰下面积在不同化疗疗效组中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化疗有效的宫颈癌胆碱与胆酸的峰下面积比(Cho/Cr)在化疗前、第1次及第2次NACT后分别为(2.43+1.19),(2.13+1.01)和(1.17±1.19),Cho/Cr在第2次和第1次化疗后分别与化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34,p=0.015);化疗无效的宫颈癌Cho/Cr在3个不同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2.0ppm/Cr、甘油三脂-CH2/Cr、甘油三脂-CH3/Cr和甘油三脂-CH2/-CH3在不同疗效组中的不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在化疗有效的宫颈癌中,第2次NACT后的肿瘤细胞数和ki-67的表达均较化疗前和第1次NACT后显著降低(p<0.05);而在化疗无效组中,化疗前后肿瘤细胞数和ki-67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有效的的宫颈癌中,2次化疗后的Cho峰下面积的变化与ki-67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性(r=0.625,P=0.030; r=0.680, P=0.021);第2次NACT后的Cho峰下面积与化疗前相比的变化与肿瘤细胞数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性(r==0.720,P=0.012)。结论1.宫颈癌的1H-MRS可检测到Cho峰、Cr峰、2.0ppm峰和Lip峰。cho峰(包括峰值、峰下面积及cho/Cr匕值)反映了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组织的代谢变化。2.1H-MRS中的胆碱峰可望应用于评价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