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不同给药方式对于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凝血功能及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来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纤溶药物以实现血液保护提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2012年10月-2014年12月行二尖瓣置换术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组(A组),小剂量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组(B组),单次氨甲环酸给药联合乌司他丁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患者25例。A组:麻醉诱导后给予氨甲环酸20mg/kg,然后以20mg/(kg·h)持续静脉泵入;B组:麻醉诱导后给予氨甲环酸10mg/kg,然后以10mg/(kg·h)持续静脉泵入;C组:麻醉诱导后给予氨甲环酸50mg/kg一次性给药;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A、B、C三组并分别在体外循环转机前静脉中,预充液中,体外循环转机后均加入乌司他丁30万单位;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入院后记录患者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及各项凝血指标。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O)、鱼精蛋白中和后(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12h(T3)、术后24h(T4),5个时间点取血送检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同时记录关胸止血时间,返ICU后0~6h、7~12h、13~18h、19~ 24h4个时间段心包纵膈引流量。结果:A、B、C、D四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时及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术前凝血实验室检查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且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及术前凝血实验室检查参数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四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比较:四组在T1、T2、T3、T4与TO相比均有差异(P<0.05);在T1、T2、T3、T4四个时间点A、B、C、D四组两两比较,A组、B组与C组、D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但A组、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凝血实验室检查参数比较:四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在T1、T2、T3、T4与T0相比均有差异(P<0.05),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T1、T2、T3与T0相比均有差异(P<0.05),而在T4与T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T1、T2两个时间点A、B、C、D四组凝血参数两两比较,A组、B组与C组、D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但A组、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T3时间点A、B、C组与D组凝血参数比较均有差异(P<0.05);在T4时间点A、B、C组与D组凝血参数比较,PT、FIB、D-D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INR与APTT无明显差异(P>0.05)。止血关胸时间:A组与B组止血关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和D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引流量:A、B、C、D四组患者术后0-6h、7-12h、13-18h、19-24h4个时间段心包纵膈引流量除A、B组外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中,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具有血红蛋白、血小板保护作用和抗纤溶作用;大剂量氨甲环酸持续静脉给药联合乌司他丁、小剂量氨甲环酸持续静脉给药联合乌司他丁对于血液的保护作用均优于单次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给药与对照组;但大剂量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给药与小剂量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给药对血液保护作用并无差异,氨甲环酸持续大剂量静脉泵入并不能进一步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心纵引流量。综上所述,一定范围内小剂量氨甲环酸持续静脉泵入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血液保护作用确切,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