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进行证候学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进一步探讨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证候的特点,分析其病因病机,深化症与证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相关中医证候与西医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期在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的规范化、客观化上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依据,为防治慢性肾衰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辨证治疗依据,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27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制定统一的信息收集表及观察指标,收集其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相关项目。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舌脉情况,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做出中医临床证型的判断。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年龄、性别、病情、原发病、并发症与伴发疾病进行统计;比较各证型的构成比,分析其证候学特点;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症状和证候的出现频率及积分进行统计,深化对症与证之间关系;探讨中医证候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探讨湿浊内蕴证与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二氧化碳结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入选病例共127例,其中肾功能不全代偿期19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108例,通过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结果如下:1.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以70~80岁老年人群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19:1;在20~30年龄段间,女性所占的比例明显多于男性,而其余年龄段女性所占比例均接近或等于男性,统计结果显示男女在发病率方面无明显差别。2.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中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多,高血压与糖尿病分别为2、3位,其余依次是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等疾病。3.从伴发或并发韵疾病来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80%以上有贫血、64%患有代谢性酸中毒,近43%有高血压病,为多见的疾病,其余依次是双肾囊肿、肺部感染、糖尿病、双肾结石、高钾血症等疾病。4.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常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80%)、面浮肢肿(39%)、食少纳呆(37%)、眠差(35%)、夜尿频多(43%)、咽干口渴(33%)等。5.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证型在构成比上,按由高到低排列顺序,分别为脾肾亏虚证>湿浊内蕴证/湿热证>气阴两虚证/水气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根据对证的研究发现,在本虚证中脾肾亏虚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证,标实证中湿浊内蕴证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湿热证。6.本研究统计结果初步显示,原发病与本病证型无关。7.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湿浊内蕴证作为一个标实证中最主要单证候,与西医指标血红蛋白、TCO2呈负相关,和文献记载相一致,而与甘油三酯也呈负相关,和文献记载有差异。结论:根据127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调查研究初步显示: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范围内迅速增加,随之因高血压小动脉肾病、糖尿病肾病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提示我们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早期诊治,目前在我国尤为重要。2.根据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发病率高达80%,为在临床上积极地治疗贫血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3.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针对本虚证候应采取健脾益肾为主的方法,针对其标实证候应给予化湿泄浊为主治疗,这样标本兼顾,才会收到满意的疗效。4.本研究初步显示,湿浊内蕴证积分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说明肾性贫血不仅是脾肾功能减退,不能化生气血所致,还与湿浊滞留于体内伤及气血所致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时,不应仅以健脾益肾为主,必须兼以化湿降浊法来治疗。5.根据本研究统计结果,初步显示,湿浊内蕴证积分与TCO2呈负相关,说明湿浊内蕴证患者的临床表现越重,则代谢性酸中毒就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