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对职业的社会价值认同和个人价值肯定的统一,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目标价值执着追求的积极状态。敬业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敬业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发展、变化。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敬业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忠、勤、专、恒、献等内容;而资本主义敬业观则是在宗教背景下形成的天职观念和禁欲思想,内涵虽各有不同,但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伦理价值。敬业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促进“经济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企业进步和提升。在现时代的中国社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员工敬业问题。究其历史根源,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因素长期影响和扭曲着社会成员的意识和心理。群体至上的价值取向,忽视个人、压抑个性;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谴责和限制对利益的追求;重德轻才的人才评定标准,鄙视实用技术和理性思辨。同时,敬业问题的产生也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使社会公平机制落后、公平意识淡漠,民营企业缺乏市场伦理规范的引导。另外,在民营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建设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及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作为企业主体的老板和员工,利己和利他、信任和信义的意识冲突是敬业精神缺失的直接原因。因此,解决民营企业员工敬业问题,首先要扭转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树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义与利、德与才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社会公平机制,树立公平意识,引导民营企业在伦理规范内投资和经营;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培养企业主和员工利己和利他相统一、信任和信义共存的道德品质;并进一步上升至敬业的最高层次—圣业,把职业本身作为人生的信仰,敬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和心理的虚荣,而是为了完成人的使命,只有不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人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