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实行国税机构和地税机构分设征管的模式,这一模式使得中央和地方二者的积极性被调动、中央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保障。但在后续改革中地方税权不断上移的过程中事权并未随之上移,导致地方面临一定的财政失衡问题;加之我国仍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GDP考核依然在晋升锦标赛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前述的财政失衡与GDP重视形成有效动机、剩余的财税征管权力形成有效工具的情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实行国税机构和地税机构分设征管的模式,这一模式使得中央和地方二者的积极性被调动、中央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保障。但在后续改革中地方税权不断上移的过程中事权并未随之上移,导致地方面临一定的财政失衡问题;加之我国仍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GDP考核依然在晋升锦标赛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前述的财政失衡与GDP重视形成有效动机、剩余的财税征管权力形成有效工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行为出现一定的异化,集中表现为税收努力自主调控程度的增加,使得税收努力区域差距逐渐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税收体制的权威性、有效性和税收中性。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我国宣布省级和省级以下的国地税机构合并,历经24年之久的国地税机构分设局面由此结束。这一改革通过约束地方政府的税收征管权力,理论上消解了其对辖区内税收努力的干涉途径,即全国各地域各层级的辖区内的税收努力程度在国地税合并后应只受国家税务总局的影响,税收努力区域差距应看到有效的收敛。为了验证上述推论是否成立,本文通过研究各地级市税收努力区域差距在国地税合并前后的变动,来验证国地税合并对于地级市层面的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影响。即以税收努力区域差距为代理变量,从国地税合并是否有效约束地方对税收征管干涉的角度,对国地税合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根据文献学习,发现学者们对于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多关注影响分析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非制度性因素,较少有文献分析财税体制改革对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影响,本文则对这一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丰富了财税体制改革对税收努力区域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成果。在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有效剔除了影响税收努力的其他因素,使得研究更具有科学性;考虑到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除了税收收入外,还有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因此本文也对此做了控制,来进一步增强本文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方法较为丰富,将文献学习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检验法做了有机的结合。在文献学习方面,根据国地税改革、税收努力、税收努力区域差距分别做了文献的学习和梳理,发现学者们对于国地税合并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征管效率的提高以及征纳成本的减少,对于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影响则集中于分析其非制度性影响因素,较少有文献将两者做有机结合,分析财税制度改革对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层面发现,结合辖区竞争理论,由于自身禀赋不同,各辖区的税收努力也不同,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确实存在;由于国地税合并下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干涉动机、干涉途径均减少,因此国地税合并应该能够有效地收敛税收努力区域差距。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首先利用税柄法测算出各个地级市的税收拟合值,再以税收真实值与税收拟合值的比值评估各地级市的税收努力程度,而后测算出每个地级市的税收努力程度与当年全国所有地级市的整体税收努力程度的离散情况作为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代理变量。在上述变量测算完毕后,以各个地级市在国地税合并前的税收努力程度的相对大小为标准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法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均经济增速越高的地区,其税收努力水平越高,不同地区的税收努力存在明显差距;国地税合并对于各个地级市的税收努力离散程度有显著的负效应,国地税合并改革确实能够有效收敛税收努力的区域差距。国地税合并收敛税收努力区域差距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价值。首先,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收敛,一定程度上在税收征管领域消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减少了地方政府干扰市场有序运转的可能性。其次,税收努力区域差距的收敛会增强税收政策的直达性,税收作为政府财政工具的调节能力显著增强。最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发展重点在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共重”,集权的税收征管体制有利于缩小区域不公平。最后本文就关注国地税合并后税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警惕地方政府的努力对支出端的拓展、本次税收体制改革对于后期财政集权实践的借鉴作用进行了延伸思考。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碳排放大国,并且增长十分迅速。据英国石油公司202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35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99亿吨,增长了接近两倍的数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3.97%上升到2020年的30.70%。这固然有我国能源禀赋结构与经济体量庞大的原因,但也与我国政府在过去一段时间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缺少对碳排放问题的重视、减排制度缺失、减排力度不足等有关。
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着现实困境:协同目标难以一致、各参与主体常有缺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专业性不强、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等。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需更新教育观念,促进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保证教育公平;拓宽合作方式,完善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保障机制,完善评估体系。
创新精神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迫切要求企业积极转变发展动能,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鼓励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该项政策从1991年开始实施,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进行修订。通过高新资质认定的企业能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同时还会享受到各地方政府给予的创新补贴等。政策的出台引发了企业认定的热潮
<正>2022年第15—16期《人民教育》刊发《让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最大化》一文,可谓正当其时。“五育”并举应合力而为,要形成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需要采取三方面举措。一是家校社协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是协同育人的关键。学校应当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政治素养,使其发挥“理论+专业”优势。
融资约束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国企业优化生产经营和扩大发展规模的关键性问题,在2019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政府理应主动干预,积极引导,以降低融资约束带来的投资限制。政府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其中税收征管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监管企业行为、提升企业绩效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探讨税收征管对企业融资环境产生的影
<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安排。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其中收入分配问题备受重视。一直以来,我国贫富差距问题较为显著,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需要对收入结构进行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税收政策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在收入分配方面,随着奢侈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奢侈品消费逐年上升,且消费结构呈现差异化,因此,奢侈品消费税发挥收入再分配效应具有巨大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到,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货物运输能力逐步得到释放,铁路逐渐由计划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与此同时,我国运输市场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不同运输方式的竞争已经由成本竞争逐步转向了综合服务水平的竞争,这对铁路运输在高效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铁路由于运输能力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需要车列等待凑集满轴编成辆数才允许发车,这极大的降低了货物运送的时效性,而在新时代运输市场需求下,铁路保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标志着思政课的建设与实施迈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在“大思政课”高质量实施的过程中,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遵循善用“生活大课堂”,联通“网络大平台”,链接“社会大师资”的理念,让思政课从“单学科”走向“全课程”;立足家国、人民、时事三大核心要义,抓住“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本质,通过“融合”“混搭”两大策略,系统架构“10×10”大思政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实践;从“单打独斗”到“全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致力于实现纳税服务的高效性、税务执法的规范性和税收监管的精准性,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其中,“金税三期”工程是我国努力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了对所有税种及征收环节的全覆盖,逐步向智能化监管迈进;一方面提升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使得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活动都在税务机关的监控之中,偷税漏税行为将无所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