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残疾人数已经达到了8269万多,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涉及到1/5的家庭。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而困难的弱势群体,但发展主义话语占主导地位,这不仅对残疾人的生存权提出了挑战,而且增加了残疾人的社会排斥感、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矛盾和负面影响。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共享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文明与和谐。但现实的状况是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我们却很难见到他们,他们就像穿了隐形的外衣一样,变成了“隐形人”。那么残疾人是否真的存在“隐形性”这样一种状态?我们能从哪些维度去证明这种状态的存在?假使这种状态真的存在的话,这种状态的发生机制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残疾人目前这种状态的发生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对残疾人“隐形性”状况的描述。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法,并辅助以定量研究中的社会调查方法,从TMarshal“公民权”概念的三个层次,即法律权、政治权和福利权来证明或者说描述出残疾人“隐形性”的具体表现和特征。二是对残疾人“隐形性”原因的解释,也就是说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残疾人处于目前的这种状态,其背后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在此部分中,采用的是长度访谈的方法。通过对残疾人的深度访谈,从残疾人自身的角度探寻出其隐形化的原因。
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残疾人在法律、政治、教育、就业和财富上都处于了隐形化的状态。
二,残疾人交流和沟通、教育与知识以及观念和头脑的缺乏,这种与发展主义话语的要求相违背的特征共同构成了其隐形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