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散光人群FS-LASIK术后不同区域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高散光人群FS-LASIK术后角膜不同区域的上皮厚度变化.
  方法:
  本研究纳入28名患者(男19女9)的42只眼,术前全眼散光量均不小于2.00D,光学区直径为6.19±0.38mm.使用AngioVueOCT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角膜上皮厚度.以角膜顶点为圆心,以半径0.5~3.5mm(0.5mm递增)做同心圆.记录散光轴方向(K1)及垂直散光轴子午线方向(K2)与各同心圆交点处的角膜上皮厚度.定义2mm以内区域为中央区,2~5mm范围为旁中央区,5~7mm范围为中周边区,区域整体上皮厚度为该范围内各点厚度平均值.对比术后角膜各区域不同子午线方向的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及其与术前屈光度的相关性.
  结果:
  术前K1、K2方向上的手术切削量分别为107.24±2.08μm、65.20±15.19μm,术前及术后各区域不同子午线方向的上皮厚度均有显著改变.2.术后中央区、旁中央区、中周边区K1和K2方向上皮增长量分别为K1cent=4.24±3.83μm,K2cent=4.29±3.84μm,K1para=4.29±2.94μm,K2para=3.54±2.52μm,K1peri=1.11±3.68μm,K2peri=-3.20±2.65μm,其中旁中央区及中周边区两子午线方向的角膜上皮变化量有统计学差异(旁中央区:P=0.014,中周边区:P<0.001).3.距离角膜顶点2.5mm、3mm、3.5mm的K1,K2方向上皮改变量分别为:K12.5=2.50±3.06μm,K22.5=1.35±2.84μm,K13.0=0.30±3.81μm,K23.0=-3.76±3.21μm,K13.5=1.93±4.22μm,K23.5=-2.64±2.84μ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mm:P=0.011,3.0mm:P<0.001,3.5mm:P<0.001).4.中央区和中周边区角膜上皮变化量与手术切削量有相关性(中央区r=0.257,中周边部r=0.312).
  结论:
  高度散光患者FS-LASIK术后中央区及旁中央区角膜上皮出现显著增长,且旁中央区散光轴方向增长量显著高于垂直子午线方向.手术切削量是影响角膜上皮增长量的因素之一.中周边区垂直子午线方向角膜上皮出现减少,可能与制瓣切削导致的角膜上皮破坏有关,有待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目的:从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区域性形态三个方面,评估飞秒激光辅助LASIK联合预防性角膜胶原交联术(CXL)矫正角膜形态欠规则、有术后角膜膨隆风险的近视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的、非随机的、连续样本的对照临床研究。结合以往文献及临床经验创建了一套LASIK术后角膜膨隆风险评估系统,藉此收集了86只角膜形态欠规则的近视眼接受LASIK联合预防性CXL(以下简称联合组),75只角膜
学位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3073例弱视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建立弱视患者2~2.5年治疗效果的预测模型,以期通过初诊信息个性化评估弱视患者的预后.  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18年9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弱视"的患者1260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实际有效样本4981例,其中用于分析2~2.5年治疗效果的样本有3073例.分别研究弱视类型、初诊年龄、弱视程度等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合单因素分析的结
学位
目的:  研究动作类电子游戏对短时程成人眼优势度可塑性的影响,进而探究短时程成人眼优势度可塑性的神经机制。  方法:  本课题招募正常成人作为受试者,采用快速双眼相位整合范式(qBP)和双眼竞争范式(BR)测量眼优势度。前者以平均的感知相位表征眼优势度,后者以感知到非优势眼和优势眼输入的视觉刺激的累积时长之比表征眼优势度。在实验一中,受试者在2.5小时优势眼剥夺期间分别完成玩动作类电子游戏(有声音
期刊
目的  比较RTVueOCT与SpectralisOCT测量脉络膜厚度,包括被检眼黄斑中心凹及鼻、颞侧及上下方各部位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并评估RTVueOCT测量脉络膜厚度的重复性以及再现性。  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受试者33例(61眼),分别由两名操作者使用RTVueOCT对被检眼各自进行三次重复测量。由其中一
目的  应用Petan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ST)比较TPRK和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后的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术前和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屈光手术且于近期来院复诊的高度近视患者,其中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治疗患者27例(27只右眼),行飞秒激光制瓣
学位
目的:使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病人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术中剥膜前后裂孔的形态学改变,同时探讨裂孔术中形态改变与IMH术后黄斑中心凹结构及视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因“特发性黄斑裂孔”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并行23G玻璃体切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主刀医生行23G玻璃体切除术,剥除
目的  观察外胚层发育不良(EctodermalDysplasia,ED)相关性眼病的临床特征,评估外胚层发育不良相关性眼睑外翻手术矫正后临床效果,研究外胚层发育不良遗传特点,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为丰富该罕见全身病相关性眼病的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  方法  1.收集3个外胚层发育不良相关性眼病的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3名先证者和15名正常成员,采集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病史以及家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