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标准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关翻译标准问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久。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 1984年,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先生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翻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是以西方理论思想为基础,强调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模式的理论。同时,“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改变了译者对翻译标准的看法,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辜正坤先生打破了传统的企图建立唯一翻译标准的幻想,主张翻译标准多元化。“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根据客观现实,辜正坤先生认为应从多角度建立翻译标准。本文试图从多元、互补、最佳近似度方面比较由刘重德、孙致礼、张经浩翻译的《爱玛》的三个中文译本。笔者试图从不同的翻译标准角度对这三个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笔者从五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这样读者便会对本文有初步了解。
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翻译标准的研究,分析了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第三章对《爱玛》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在这章中,笔者试图从意义、对话、叙述、描写、风格和幽默语等六个角度诠释“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通过分析,可清楚看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可用于研究文学翻译,在给译者提供指导方面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第四章关注的是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意义。这个理论是东西方思维模式的结合,是传统译学理论和现代译学理论的结合,也是翻译研究中多元化的运用。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通过以上对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笔者提出了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局限性和未来进行研究的建议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