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严重战创伤、交通事故、肢体肿瘤切除、先天畸形等因素导致的肢体毁损或缺失,是骨科临床修复重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人类上肢和双手因生理功能复杂而更加难以完全重建。传统的自体皮瓣移植不仅给患者造成了二次损伤,而且对于大面积缺损,该方法亦是束手无策。同时,肢体的残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并给其带来沉重的社会心理负担。目前,带血管-骨骼-肌肉-皮肤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vascularized osteomyocutaneous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VCA)仍是公认的有望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然而,由于VCA移植物中含有大量抗原性极强的皮肤、神经、肌肉、骨骼等组织,术后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大剂量、多种类的免疫抑制药物以避免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另外,由于VCA术后的移植物长期暴露于患者视线范围内,部分患者可能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擅自改变用药剂量,致使部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较差,许多移植物术后存活时间不理想。因此,术后如何通过诱导受体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进而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或种类,甚至达到完全停用,从而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等,这些仍是VCA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目前,在肝、肾移植时通过联合供体骨髓移植建立嵌合体是诱导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理想方法之一,且在临床上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方法在VCA上罕有应用,并且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更是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小型猪的VCA模型上采用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的方法,并且术前应用100cGym全身照射、700cGym胸腺照射的方法降低受体外周血T细胞的数量,观察其对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目的:改良并建立适合本实验设计的小型猪VCA模型,完善供体椎体骨髓细胞的获取、分离、纯化、冻存及复苏后移植技术,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受体术前给予100 cGy全身照射、700 cGy胸腺照射,观察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对VCA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同时,对移植物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监测,比较各组移植物排斥反应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method,FCM)检测各组受体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的变化。方法:受体巴马香猪随机分为三组:A组(单纯免疫抑制药物组),B组(免疫抑制药物联合骨髓移植组),C组(自体异位移植对照组)。改良制备猪异体复合骨骼-肌肉-皮肤腹股沟包埋模型,受体术前均接受100 cGy全身照射、700 cGy胸腺照射,术后观察猪的一般情况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并绘制移植物的生存曲线。术后第3d、7d、14d、21d、1月、2月等取移植物皮肤全层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前7d、术后第1月、2月等及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时,检测外周血Treg比例变化。结果:A组移植物分别在术后第7、9、10天因排斥反应而坏死;B组移植物分别存活至术后第80、91、114天(P﹤0.05);对照组C组移植物截至目前观察为止,仍存活良好。移植物活检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组皮肤结构完整,淋巴细胞浸润较少,免疫排斥分级较A组明显降低。结论:受体术前100 cGy全身照射、700 cGy胸腺照射,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物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排斥反应的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