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云南城市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2了解云南城市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主要涉及到慢性病患病现状、孤独状况及生命质量测评);3分析云南城市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影响因素;4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改善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自行设计问卷、UCLA孤独量表及SF-36量表对云南省三城市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全部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录入,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计数资料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情况调查三城市空巢老人共计402例,男性176例(占43.78%),女性226例(占56.22%);平均年龄为(71.13±8.02),男性平均年龄为(72.22±8.39);汉族329例(占81.84%),其它少数民族73例(占18.16%);在婚281例(占69.90%),未婚6例(占1.49%),离婚5例(占1.24%),丧偶110例(占27.63);文盲70例(占17.41%),小学文化129例(占32.09%),初中108例(占26.87%),高中44例(占10.95%),大专28例(占6.97%),本科及以上23例(占5.72%)。2.慢性病患病情况402例城市空巢老人中,有265(占65.92%)例患有慢性病,有170(占42.29%)例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有44例(占10.95%)空巢老人患有脑血管疾病,有54例(占13.43%)空巢老人患有冠心病,有64例(占15.92%)空巢老人患有糖尿病,有15例(占3.73%)空巢老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85例(占21.14%)空巢老人患有其它慢性病见。其中患有一种慢性病的有152例(占57.36%),患有两种慢性病的有73例(占27.55%),患有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有40例(占15.0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影响有退休前职业、子女是否给钱、健康自评状况以及自理能力,高血压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评身体状况和年龄,脑血管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评身体状况、年龄和自理能力,冠心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是否存一笔钱养老、子女是否给钱、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及身体状况,糖尿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评身体状况和年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子女给钱、身体状况、自理能力、年龄。3.UCLA孤独量表评分情况UCLA孤独评分男性(36.48±12.25),女性(34.21±10.69),男性孤独感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孤独评分越高,80岁以上空巢老人评分最高(36.81±11.30);汉族(35.67±11.21),少数民族(33.10±12.27);在婚状态UCLA孤独量表评分最低(34.844±10.87),未婚状态UCLA孤独量表评分最高(38.83±8.86);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UCLA孤独量表评分越高,文盲UCLA孤独量表评分最低(33.00±11.93),本科及以上UCLA孤独量表评分最高(39.00±13.23);退休前是知识分子的空巢老人UCLA孤独量表评分最高(39.20±12.49);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评分显著高于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城市空巢老人;自评身体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及慢性病患病情况均与城市空巢老人UCLA孤独量表评分有关,研究发现身体状况越差,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越强;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孤独评分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健康自评、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养老参保情况。4.SF-36生命质量表测评情况SF-36量表评分,总体健康得分评低(50.99±21.56),社会功能评分最高(87.56±23.16);男性和女性在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身体疼痛、情感角色方面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大,各维度的评分逐渐降低;少数民族在躯体功能和生命活力方面评分显著高于汉族空巢老人;总体健康、婚姻状况在躯体功能、身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情感角色方面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文化程度仅在身体疼痛方面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前职业在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方面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病与生命质量评分情况患有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的评分均小于未患有慢性病的评分:在GH(总体身体状况)、PF(躯体功能)、RP(躯体角色)、BP(躯体疼痛)四个领域,患一种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的得分最高,其次是患两种慢性病的空巢老人,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的评分最低:而在VT(生命活力)领域,患两种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的评分最高,其次是患有一种慢性病的空巢老人,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的评分最低;患有不同病种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在GH(总体身体状况)、PF(躯体功能)、RP(躯体角色)、BP(躯体疼痛)四个领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在GH(总体身体状况)、PF(躯体功能)、RP(躯体角色)领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它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的评分较高,而患有脑血管、冠心病及COPD的空巢老人的评分较低;在BP(躯体疼痛)领域,患有糖尿病、脑血管、冠心病及其它慢性病的空巢老人评分较高,而患有COPD的空巢老人的评分较低。城市空巢老人孤独评分与生命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孤独情况越严重的空巢老人其生命质量越差。6.城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健康状况比较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5.92%,对照组非空巢老人患病率为6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空巢老人孤独评分显著高于非空巢老人;两组老人SF-36量表评分后,发现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身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8个维度空巢组评分均显著低于非空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云南省三城市402例空巢老人的主要健康状况: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年龄、婚姻状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健康自评、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养老参保情况成为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孤独状况的重要因素;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及慢性病患病情况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生命质量评分,孤独状况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城市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低于非空巢老人。建议: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政策开发与多元化医疗资金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慢性病防控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加强空巢老年群体慢性病健康教育及社会服务支持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社会性别意识,认识角色转换功能,让“空巢老人”不空;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现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并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鼓励独居空巢老人“夕阳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