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紫菜砷形态摄入稳定性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fylu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菜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海产品,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如:高浓度砷糖。虽然砷糖通常被认为是无毒的,但是,在被摄入后,紫菜的高浓度砷糖是否保持其稳定性,还是会发生去甲基化并转化成毒性较强的甲基化砷或者无机砷,目前尚不清楚。因此,紫菜中砷糖的稳定性及转化特性研究对其摄入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以福建坛紫菜为实验材料,以小鼠为实验模型,探讨不同剂量紫菜鼠食摄入及喂养方式变化对紫菜砷糖稳定性及转化特性的影响。动态收集小鼠粪便排泄物,通过测定各形态砷化合物的浓度,分析紫菜砷糖的稳定性及代谢特性;喂养完成后,收集不同喂养方式下的小鼠各器官,通过测定各形态砷化合物的浓度,分析紫菜砷形态的富集特性;在此基础上,计算紫菜砷在小鼠体内摄入、排出及富集的质量,依据各个砷形态在小鼠体内的半致死量,评价福建省坛紫菜的砷摄入安全性,为紫菜砷形态在人体中的摄入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剂量紫菜鼠食摄入及喂养方式变化时,小鼠粪便排泄物中均未检测到紫菜砷糖DMAsSugarMethoxy。任何喂养方式下,无论是低剂量紫菜饲料摄入,还是高剂量紫菜饲料摄入,紫菜砷糖DMAsSugarMethoxy快速转化为紫菜砷糖As1,在连续摄入紫菜鼠食1~2天后,As1排出浓度达到最高值,随后缓慢下降,是小鼠粪便排泄物中含量最高的砷形态,占砷形态总量的80%以上。相同喂养方式下,鼠食中紫菜含量越高,排泄物中砷糖As1、二甲基砷[DMA(V)]和一甲基砷[MMA(V)]等形态砷化合物的浓度越高,暂停紫菜鼠食后,排泄物中各形态砷化合物的浓度迅速降至对照组水平。不同喂养方式下,随着紫菜鼠食喂养的开始,排泄物中总砷含量迅速上升,暂停紫菜鼠食后,总砷含量迅速下降。低剂量紫菜饲料摄入组的小鼠排泄物中,砷糖As1是主要的砷形态,而在高剂量紫菜饲料摄入组的小鼠排泄物中,还检测到As2、As3和As4等3种未知形态的砷化合物,这可能是由于高剂量紫菜饲料组中高浓度的砷糖As1不够稳定,在小鼠体内发生了形态转化。2、不同剂量紫菜鼠食摄入及喂养方式变化时,小鼠的脑、肉、肝脏、肾脏、心脏、脾脏等器官中均未检测到紫菜砷糖DMAsSugarMethoxy和As1。除鼠肉中检测到痕量的As(Ⅲ)外,小鼠各器官中富集的主要砷形态是As(Ⅴ)和DMA(Ⅴ),在44~398 μg kg-1和0~135 μg kg-1之间,远低于As(Ⅴ)和DMA(Ⅴ)在小鼠体内的半致死量。3、不同剂量紫菜鼠食摄入及喂养方式变化时,61%~75%的砷摄入量被粪便排出。但是,小鼠的脑、肉、肝脏、肾脏、心脏、脾脏等器官中富集的砷总量不到摄入量的0.1%。综上所述,福建坛紫菜被小鼠摄入后,紫菜砷糖DMAsSugarMethoxy快速转化为紫菜砷糖As1。小鼠摄入高浓度紫菜后,紫菜砷糖As1也不够稳定,部分转化为未知砷化合物As2、As3和As4。随着紫菜砷的连续摄入,61~75%的总砷质量随粪便排泄物排出,但体内富集的总砷质量不到摄入量的0.1%,估计其余摄入的砷可能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所以,福建紫菜砷不会在体内大量富集,可安全食用。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地震所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不同于一般的退化生态恢复系统,其拥有更独特的植被-土壤条件,是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本研究为全面认识地震灾区生态恢复后“植被-土壤”系统的动态过程,通过汶川地震重灾区典型区汶川县(干旱河谷气候区)和绵竹市(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受损治理样地与未受损样地进行对比,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典范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气候区治
水稻镉污染直接影响稻米产量、品质下降,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如何防控水稻镉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出—株镉富集能力高的菌株(铜绿假单胞杆菌),在评价该菌株对不同重金属污染耐性及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制备菌剂,进一步采用营养液加镉水培试验,探讨菌株缓解水稻镉污染的生理生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铜绿假单胞杆菌的镉、铜、铅、镍的耐性浓度依次为900、100、100、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然而酷暑、严寒、多风及缺水等不良气候条件都制约着杉木的生长发育,阻碍杉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杉木的转录激活因子对于抗逆性进行改造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但至今尚无相关研究。现有运用于基因工程中的转录激活因子基本为非植物源的,在植物中很难稳定的发挥功能,因此寻找能在待改造植物中稳定表达的转
生物大分子借助高压静电场的作用下拉伸形成微/纳米级的纤丝。微观下的纤丝分子链结构的特征决定了宏观表现出纤丝膜的稳定性。近几年来与天然和生物有关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多糖等有关的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静电纺丝是目前制备纳米微纤丝最简便、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优良柔韧性及质量轻等优点。随着静电纺丝研究的深入发展,利用多糖类物质制备的纳米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穗形、粒形和分蘖是水稻的三个重要农艺性状,也是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组利用辐射诱变的方法,从籼稻恢复系明恢86中分别获得了三类水稻突变体,以与产量密切相关的穗长、粒形和分蘖相关的农艺性状为研究对象,对这三类突变体进行了形态与遗传分析,并利用BSA-seq的方法行快速鉴定出相应的目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今后更深入理解水稻穗长、粒形和分蘖形成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reovirus,MDRV)感染引起,能够对番鸭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病毒性疾病。该病主要以肝、脾出现大量灰白或黄白色坏死点为主要临床症状。深入了解番鸭呼肠孤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揭示番鸭呼肠孤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关系,将有助于阐明该病毒的致病机理,为科学防控番鸭呼肠孤病毒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天然免疫是宿主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屏障,
本研究将40%乳猪浓缩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抗氧化剂的种类及添加水平、不同水分含量和抗氧化剂、酸化剂和抗氧化剂、不同水平微量元素及不同油脂来源对饲料脂肪氧化的影响,为延长饲料保质期提供依据。本研究共5个试验:试验一,抗氧化剂的种类及添加水平对饲料脂肪氧化的影响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12个试验组。空白对照组不添加抗氧化剂,试验组选用的4种抗氧化剂分别为乙氧基喹啉(EMQ)、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已迫在眉睫,新教材的理念如何在一线教学落地值得关注。本文以笔者所见的一些案例为讨论对象,初步探讨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使用背景下课堂形态的两种类型,认为当前课堂形态中传统讲授型和任务设计型会共生,但今后会逐步指向任务设计型。
在统编本教材中,口语交际课最能看出对话式教学的课堂形态。一、师生对话,民主与平等的结合对话式教学,是在师生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开展的,学生和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有了这样的平等,才有真正的教学民主。
期刊
本研究首先在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太子参茎叶多糖,通过研究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肠道相关指标等的影响,初步确定其适宜的添加量;进而将适宜的太子参茎叶多糖与枯草芽孢杆菌同时添加于断奶仔猪的基础日粮,研究二者联合应用对断奶仔猪的保健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1、120头25日龄的“长白×约克夏”二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