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钆喷酸葡胺在大鼠腹部实性脏器的分布及其对大鼠肾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方法:30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0天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6只大鼠行MR扫描,分别在注射对比剂前24h及注射后1h、4h、1day、2day、3day、7day、10day进行磁共振扫描,获取腹部轴位T1WI图像(包含肝脏、左肾、肌肉)、右肾冠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功能磁共振图像;B组24只大鼠,在以上每个磁共振检查时间点随机处死三只,经心脏灌注以去除血液,取其肝脏、脾脏、肾脏及肌肉,分装后于-80℃冰箱冻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测量各组织内的钆浓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注射对比剂前与注射对比剂后各个时间点各脏器及组织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信号增强率(The signal enhanced ratios,E)以及肾脏皮质(cortex,CO)、外髓(outer medulla,OM)、内髓(inner medulla,IM)各个参数值(D,D~*,f,ADC)的改变。结果:1、注射对比剂后1h,大鼠肾脏、肝脏、脾脏及肌肉内的钆含量达到峰值,其中肾脏内钆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肝脏和脾脏其次,而肌肉中的钆含量较低;随后,各组织内钆含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减低,其中肾脏、肝脏、肌肉钆含量在注药后4h时间点降低均最为显著,分别下降约24.9%、50.5%、64.2%,而脾脏内钆含量下降趋势较为平稳。至注药后10天,肾脏内钆含量仍较高,明显高于肝脏、脾脏,而肌肉中已检测不到钆的存在。2、注药后1h,各组织SNR均有升高;但肝脏、脾脏及肌肉增强扫描前后各时间点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脏注药后1h时间点SNR升高最为显著(约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4h、1day、2day、3day、7day时间点肾脏SNR值持续下降,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注药后10天,恢复至注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注射对比剂前后,肾脏各分带ADC值均大于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对比剂后1h至24h,肾皮质、外髓及内髓的D值、ADC值减低,与注射对比剂前24h的D值、ADC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其中注药后4h肾皮质的D值、ADC值开始回升,至48h时间点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髓及内髓D值、ADC值下降持续时间更长,至24h开始恢复。而肾脏的f值、D*值在注射对比剂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ICP-MS测定钆喷酸葡胺在大鼠腹部实性脏器内生物学分布,发现在肾脏内钆含量明显高其他器官及组织(肝脏、脾脏及肌肉),至注射对比剂后10天,肾脏内仍有较高浓度的钆残留。与此同时,MR信号的增强与钆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MR信号的增强率E可以用来近似评估组织内的钆浓度。2、注射钆喷酸葡胺后,对肾脏IVIM功能磁共振各参数值进行连续动态的观测,发现肾脏ADC值和D值在注药后最初几个时间点均有减低,且在髓质ADC值、D值的恢复时间较皮质延长,而肾脏各带D*值和f值在注药后并未出现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