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敬畏自然、依附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与此同时,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也在不断的奴役自然、破坏自然,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当然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短缺,资源重复利用率低,能源枯竭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这也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西方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呼吁人们在关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从60年代至今,很多关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成果纷纷诞生。西方社会也是在经历工业文明的惨痛代价之后,开始走进关注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目前北欧的很多国家,比如丹麦、瑞典等国家已经开始呈现出生态社会的雏形。然而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三十年来集中出现。我们不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边发展边治理的路线。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除了社会本身的内在动力之外,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助推器的作用。生态社会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学的交叉,而我们要研究的生态社会导向下的产业结构,则需要进一步把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交叉起来研究。目前国内已有这方面的交叉学科,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比如生态社会学从生态的视角来研究社会的演进规律,但是对经济因素的考虑不足;生态经济学试图将生态学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生态制约下经济的发展,但是忽略了社会因素,而且是从宏观层面谈经济与生态;新兴的产业生态学,更为微观和具体,将生态学应用到产业层面,但是缺乏对经济总体和社会因素的考察。本文通过对社会结构演进理论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以及产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梳理,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角度阐述了什么是生态社会。笔者认为生态社会是: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社会学理论为依据,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结合,旨在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的利用一切可再生的资源,由以碳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氢为主的经济,(或者说由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的经济向以可再生资源为主的经济转变)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生态社会。它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还包含了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在循环经济中有很多论述,社会生态蕴含了人口零增长、经济零增长、稳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民生、文体等社会各层次的和谐发展。生态社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社会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社会是人与文化的和谐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就是要在生态社会的导向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而形成的全新的产业结构。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应当是一个旨在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的利用一切可再生的资源的产业结构,应当是一个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最终能够促进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实现的产业结构。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中生态产业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产业。在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中,将国民经济产业运行模式归纳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环保产业三大方面,其中广义的环保产业还包括资源产业、还原产业、服务产业、广义制造产业,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生态经济结构。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的必然性。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是理论和现实共同呼吁的结果,此外生态社会是国际大趋势,更是我国政府的主体选择。西方工业文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在给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揭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自此以后,西方理论界开始了不断的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主张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等理念,这都表明我国政府对生态社会主体选择的意愿。由于环境的外部效应问题,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有先天的生态缺失,在理论上就呼吁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到来。在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践中,产业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限制,从实践上也渴求一种新的产业结构。这样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应运而生。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的形态如何?怎样构建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就成为本文的核心。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现存产业结构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我国产业结构整体素质不高,高科技、清洁能源产业地位不突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手段主要靠政府,市场的能力有限。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比如我国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规章制度不够配套,政策体系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因素,都会制约我国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制约。要构建生态社会的产业结构,就是要建立起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环保产业为内容的三次产业结构,而这个结构的核心就是生态产业,也就是要实现产业生态化。本文首先论述了如何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环保产业,然后建构了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型,分析了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最后,从政府在向生态社会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功能的角度,给出了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的政策和建议。1、制定产业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浪费型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绿色GDP。2、完善财政税收政策,补贴低碳产业,建立生态税收体系。3、加大节能和环保的行政执法力度,严格监管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4、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研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大力发展低碳新型战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