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作为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生命个体的重要体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美国成长小说得以形成和发展。小说《洛丽塔》是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最具代表性、也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它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迷恋12岁少女的故事。虽然洛丽塔在17岁时死于分娩,但她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完成了她心灵的成长。尽管国内外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洛丽塔》中成长小说的主题涉及不多,因此,本文将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经典作品,揭示该小说的成长主题。   整篇论文分为前言、主体(包括三章)和结论三个部分。前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成长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并且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第一章具体分析了小说的主人公洛丽塔的成长模式,本章又分为三部分。按照成长的三个阶段:天真-经历-成熟的模式来分析洛丽塔的成长.第二章围绕洛丽塔的心灵成长展开,探究主人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精神成长以及分析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三章对成长的引路人和其他影响洛丽塔成长的因素进行分析。成长引路人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可惜在洛丽塔的成长过程中,反面引路人起了重要的作用。结论部分是对小说《洛丽塔》作为成长小说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强调了这种文学体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国际经济交流的产物,广告翻译越来越受到翻译者的重视从而成为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领域。纽马克教授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语篇、语体和文化等因素,进而在交际翻译理论的基
在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阅读是学生毕业后应用最多,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较难提高的一项。近几年关于元认知知识与阅读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初步认为元认
本论文从话语分析角度出发,旨在揭示中国大陆地区品牌标识中双语混合语在广告中所反映的多种身份和价值体系。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语言和价值两种维度来分析品牌标识,进而揭
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文化最直观、最久长的物质载体,它反映的是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对外征服的历史,是阿拉伯民族同其他民族传承与交融的过程,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获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她创作的重点题材。她深受女权主义影响,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她的作品大多关注黑人
安东尼·伯吉斯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文学作品的多产和创新著称于世。《发条橙》被公认为伯吉斯的代表作。该作品于1962年问世之后,就得到了评论界和读
翻译标准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关翻译标准问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久。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 1984年,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先生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