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伪足与突触组分接触并进行吞噬以调控突触可塑性,也可以通过伪足接触神经元轴突促进突触形成。关于小胶质细胞吞噬突触的机制已经有所阐明,可能主要与补体通路有关,而突触形成的调控则可能与神经元胞内钙活动及骨架蛋白有关。此外,前期研究发现在热惊厥和神经炎症等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也可以贴近神经元胞体并取代神经元胞体周围的GABA能突触参与突触功能的调节,即介导“突触剥离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630098)Caspase-1介导的突触剥离在小儿热惊厥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特异性拮抗剂的研究,2017.1-2021.12,278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伪足与突触组分接触并进行吞噬以调控突触可塑性,也可以通过伪足接触神经元轴突促进突触形成。关于小胶质细胞吞噬突触的机制已经有所阐明,可能主要与补体通路有关,而突触形成的调控则可能与神经元胞内钙活动及骨架蛋白有关。此外,前期研究发现在热惊厥和神经炎症等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也可以贴近神经元胞体并取代神经元胞体周围的GABA能突触参与突触功能的调节,即介导“突触剥离”,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剥离的报道多是在病理条件下,在生理条件下是否存在及其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利用三维重构、在体双光子钙成像、整体电生理、Cre-Lox P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等方法研究生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剥离的特征、功能和机制,及其相关调控分子对生理病理过程的潜在调节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在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会对谷氨酸能神经元胞体广泛靠近并剥离胞体周围的GABA能突触,且剥离程度具有脑区异质性,例如运动皮层的前端相比后端小胶质细胞的突触剥离程度更高。同时,通过在体双光子钙成像我们发现生理条件下,被小胶质细胞广泛靠近的神经元相比不被小胶质细胞广泛靠近的神经元,其钙活动明显更多,兴奋性更高。通过记录在体场电位并分析能量,我们发现剥离程度更高的脑区整体神经兴奋性更高。通过RNAscope分析,发现小胶质细胞广泛靠近神经元胞体比例与白细胞介素-1(Interlukin-1β,IL-1β)的表达成负相关,突触剥离程度高的区域IL-1β表达较低,而突触剥离程度低的区域IL-1β表达较高。直接给予IL-1β可以阻止运动皮层前端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进行突触剥离,而给予IL-1Ra拮抗IL-1β或者敲除IL-1β作用受体1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Interlukin-1 receptor type 1,IL-1R1)会引起运动皮层后端更多的小胶质细胞发生突触剥离。通过记录在体场电位并分析能量,发现给予IL-1Ra可以增强运动皮层后端神经网络的整体兴奋性。进一步我们在运动皮层后端局部注射IL-1Ra,研究受IL-1β调控的小胶质细胞突触剥离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发现IL-1Ra损害了小鼠的运动学习能力,而给予对突触剥离有抑制作用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TRAM-34可以逆转IL-1Ra对运动学习能力的影响。通过特异性敲低谷氨酸能神经元或小胶质细胞中的IL-1β,研究发现主要是谷氨酸能神经元产生的IL-1β参与小胶质细胞突触剥离的发生。我们还利用Cre-Lox P技术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谷氨酸能神经元或GABA能神经元上的IL-1R1,研究IL-1R1对小胶质细胞突触剥离的细胞特异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上的IL-1R1促进突触剥离的发生,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的IL-1R1抑制突触剥离的发生,而GABA能神经元上的IL-1R1可能不参与小胶质细胞突触剥离的发生。同时,我们也分析了不同细胞上敲除IL-1R1后对运动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特异性敲除谷氨酸能神经上IL-1R1的小鼠其运动学习能力显著下降,而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上IL-1R1的小鼠其运动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我们还在MPTP(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诱导的亚急性帕金森模型中发现,IL-1β可以逆转MPTP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广泛靠近,并有效改善模型小鼠的运动学习能力。总之,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在生理条件下存在着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剥离行为,并存在着脑区异质性。IL-1β是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剥离的重要负性调控分子,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剥离神经元胞体周围的GABA能突触对神经元兴奋性稳态及运动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IL-1β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剥离作用具有细胞差异性,IL-1β主要来自于神经元,并通过作用于自身的IL-1R1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剥离行为,而小胶质细胞上的IL-1R1则发挥相反作用;同时IL-1β/IL-1R1对运动皮层前端和后端的突触剥离调节作用存在着差异性。本研究为阐释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的新范式—“突触剥离”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改善PD等运动功能障碍提出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背景:根据2019年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第三,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饮食习惯、肥胖、缺少体育锻炼和吸烟等不利的危险因素也增加了结直肠癌的风险。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除了手术切除以外,还有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尽管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使结直肠癌的总生存期相对延长,但由于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非常隐匿,发现时常常是晚期,因此,寻找预防和治疗结直肠
单分散胶体粒子或其组装结构通常有着特殊的光学、电磁学、表面物理化学等性质,在不同的领域包括,基础物理学、材料科学、能源、传感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单分散胶体粒子,聚合物胶体粒子有着成本低廉、制备简单、易于修饰等优点。而聚合物胶体粒子的功能化对于其本身或者组装结构的性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开发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实现功能化单分散聚合物胶体粒子制备和组装,但是这些方法往往不
多年来,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LSPR)效应的金属纳米材料一直是纳米领域的研究热点。在2009年之前,几乎所有的等离子激元工作都是基于金属铜、银和金进行的。直到2009年,赵等人通过开创性的理论预测和实验首次证实了半导体纳米材料也具有LSPR性质,这一发现打破了之前人们对于等离子激元只能局限在金属纳米材料中的固有认识,将其扩展到了半导体纳米材料中。自此,半导体等离子激元研究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缺牙患者选择种植修复来恢复口腔的咀嚼功能。很多研究报道了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表面改性方法,目前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技术依然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表面处理方法。本研究在光滑和SLA钛片表面构建早期成骨相关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表达谱并筛选出新型circRNA42
目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为医院感染重要的致病菌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类泛素蛋白NEDD8(Neural precursor cell-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8)与底物蛋白的结合过程被称为类泛素化(Neddylation),其作为一种新
第一部分MiR-93通过靶向E2F1和CCND1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和化疗耐药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化学疗法(简称化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的基石,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化疗耐药通常会导致治疗失败。研究表明,microRNA(miRNAs)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到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生物学过程中。并且,miRNA的异常表达与癌症的发生发展
中缝背核与腹侧被盖区作为大脑结构中的弥散性调制系统分别通过释放五羟色胺递质和多巴胺递质广泛的支配全脑多个脑区,对大脑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对于动机样行为是必要的,并且参与到许多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中,包括抑郁症和药物成瘾。中缝背核和腹侧被盖区中均含有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分别通过局部抑制和自身投射参与行为调节,其多样性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尽管有研究发现
背景:肝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全球发病率位于第六,死亡率位于第三。中国是肝癌大国,约占全球50%的新发和死亡病例,肝癌在中国死亡率位于第二,总体五年生存率不足20%,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复杂且尚未被完全阐明,致使靶向肝癌的治疗手段非常受限。肝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到多个癌基因的异常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配体蛋白p62/SQSTM1在肝癌等实体肿瘤中高表达且与临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直视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心脏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全球每年约实施100-125万例心脏手术。心脏手术是异体血制品输注量较大的手术种类之一,消耗了手术用血总量的近80%,占美国全国用血总量的10%到15%。多项研究表明,输注异体血制品会增加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目前,对异体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输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