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叉持股作为一种特殊的股权结构最早出现在日本,随后在各国逐渐兴盛,现如今已然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对于公司的经营和治理而言,交叉持股具有稳定经营权和管理层,促进企业间建立合作联盟进而产生协同作用,降低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等有利于经营管理的优势。但是与此同时,交叉持股架空公司治理机制,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引发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交叉持股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将研究结论与我国交叉持股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从市场监管及上司公司层面提出对于交叉持股的一些想法,以期对规范与引导交叉持股行为及上市公司优化交叉持股结构有所帮助。 本文在已有的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实证假设,运用 SPSS与 Eviews软件,以我国2010-2014年沪深两市存在交叉持股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交叉持股与经营绩效间的二次曲线关系,并探讨内部人控制在交叉持股与经营绩效间的中介效应,进一步按照参与交叉持股的企业主业是否存在关联性将交叉持股分为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与非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对被持股公司是否形成控股分为控股型交叉持股与参股型交叉持股,分别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交叉持股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交叉持股有助于经营绩效的改善,但是超过一定的阈值后,经营绩效反而会因为交叉持股而下滑。交叉持股与内部人控制之间存在显著的 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交叉持股的监督效应占优,而超过拐点后侵占效应则更为明显。内部人控制在交叉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传导作用,交叉持股通过影响内部人控制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拓展性研究发现,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的企业经营绩效好于非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相比于参股型交叉持股的企业,控股型交叉持股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更严重,经营绩效表现更差。 文章的整体结构如下:首先是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之处、相关文献归纳梳理及文献评述;其次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再是样本选取、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实证研究部分包括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然后是拓展性研究,探讨不同类型交叉持股的企业间在内部人控制及经营绩效上的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