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经济报道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多彩。报道内容也从只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作,到具体某个产业贸易动向、行业动态甚至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联动效应,经济报道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特别是记录了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轨迹。看似简单的经济现象实际上蕴含诸多经济脉络,它涉及产业需求、经济政策甚至国家利益,要深刻阐释、准确把握,媒体要按照经济常识和商业运作的思维去仔细观察,还要树立科学发展和经济安全意识,复杂的问题被放在全球视野中进行观察和全面分析。深层次体现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都需要用宏观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新的视角展现问题。让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新时代媒体的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的考量标准。本文将媒体的该种能力归结为一种思维,即宏观思维,指经济报道的对象被放在体制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判断其新闻价值和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为此,经济报道要敏锐地抓住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从微观现象中透视宏观问题,具备对经济现象发展的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本文所选的《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是三份极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报纸,因此用来做国内与国外、党报和商业报的对比,这三份报纸对经济的报道不仅仅是公告政策,而是立足全局、放眼全球,对影响全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与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三份报纸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比较研究,找出它们近十年来在经济报道中体现出的宏观思维特征,以及它们近十年来宏观思维的表现方式。虽然三家报纸的性质不同,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它们都在重大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挖掘上费尽心思,报道的主动性也在逐步增强,新闻的表现形式已然丰富等等。对这种共性的分析,可以找出经济报道中宏观思维的形成规律,从而梳理出宏观思维表现的脉络,期望能为财经类媒介经济报道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