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Mercy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推出的最新力作,该小说一经问世就备受公众关注。国内外,一大批学者对A Mercy展开研究,尤其是从文学角度对此书的研究层出不穷。目前,A Mercy在中国只有一个译本:《恩惠》,出版于2013年的胡允桓的译本。由于《恩惠》出版时间不长,鲜有学者从翻译角度对其汉译本进行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对《恩惠》的研究更是空白。为了拓宽A Mercy的研究领域,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A Mercy及其汉译本《恩惠》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汉译本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德国功能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所谓的“目的原则”。在注重译文功能的同时,该理论同时强调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可读性,即“连贯原则”,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原则”,但后两者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本文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对比性翻译研究方法对小说原著及其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什么?2.目的论三原则在翻译中有何体现?3.译者采用了什么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源文本与译本的对比分析,发现译文在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方面与原文非常相似,译本整体上保留了源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对黑人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发现它重视传递源文本中所蕴涵的隐含意义,以注释的形式提供给读者源文化信息。从连贯原则对译文的可读性进行分析,发现对读者来说译文是可接受的有意义的译本。例如译本通过重组句子、增词法、四字成语来实现语内连贯,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句法习惯。从忠实原则的对比分析,发现译文采用了忠实于源文本的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排比、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