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以及之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国与国之间的来往便越来越频繁,这也为中国和西方之后数百年的文化碰撞奠定了基础。在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出自旅行家和商人之口。直到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成为了此后三百多年沟通中西文化的最重要桥梁。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士中葡萄牙人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意大利人,而法国人屈居第三,而且数量要远远小于葡、意两国人数。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法国虽然在在华传教士数量上仍不及葡萄牙,但是在法国本土,一批本土汉学家却迅速发展,法国也一跃成为汉学研究的最前沿阵地。1814年12月11日是整个西方汉学界难以忘记的一个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法兰西公学院正式任命雷慕沙(Abel Remusat,1788—1832)为“汉、鞑靼、满语言文学讲习”教授(La 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e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这是“西方专业汉学”诞生的标志。而2014年,西方专业汉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二百年的历程。法国汉学乃至西方汉学从其诞生开始就和中国本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实际的文化交流历史中,西方才开始积累了关于中国的知识,并逐步形成了汉学这个专门的学科。所以,想要弄清楚专业汉学是如何一步一步在法国发展并最终在法国确立的,首先就要从历史研究入手。本文共分三章,首先介绍推动法国专业汉学发展的重要人物,这其中包括在华法国耶稣会士、法国本土学者和行政官员;然后介绍十八世纪藏于法国皇家图书馆的汉籍书目,这些汉籍书目大多通过在华法国耶稣会士运至法国;最后,笔者以全球史作为方法论,探究法国本土学者及行政官员与藏于法国皇家图书馆的汉籍互动对法国汉学发展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专业汉学在法国诞生之前的一个世纪法国历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进行梳理和还原,通过对中国文化西传、法国“中国热”的持续,对人物、汉籍两个元素以及两个元素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进行研究,来探寻专业汉学在法国诞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