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建筑作为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是不可移动文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其延续的过程中,频繁的受到自然和人类因素的威胁。尤其是近些年来,气候异常,灾害形势加剧,灾害事件频繁发生,我国每年都会有许多古建筑因受到地震、火灾、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而毁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早在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就于《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指导思想。强化古建筑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提升其安全防御等级,对于这些珍贵的遗产的持久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山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数量最多的省份,境内的古建筑形式齐全、种类繁多、时代序列完整,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根据调查显示,山西现查明的古建筑有18418处,包括木构建筑9000多处,其中仅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就有120多座,占全国同时期木构建筑的75%以上。现省内已有13000多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9处,古建筑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山西古建筑无论从价值上,还是数量上都位居全国首位。晋祠,是我国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汇集了从宋开始,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实例,是山西地区一座小型的古建筑博物馆,对研究中国古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晋祠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晋祠、太原西山、晋阳古城三者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面对这样多重重要的身份,在灾害形式严峻的今天,对晋祠古建筑实施全面合理的保护策略,使其长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晋祠古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文物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灾害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其展开研究。首先,在基础理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了概述。对所涉及到的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然后以晋祠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灾害风险的研究,得出晋祠古建筑所面临的灾害隐患类型。明确灾害隐患类型以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晋祠古建筑灾害风险因子影响力评价模型,对其灾害风险因子进行了权重确定、影响力评价,进而得出各类型灾害风险及其具体因子的影响力。最后以此为依据,确定晋祠古建筑保护中的防灾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提出相应的防灾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