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分工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成熟科学的分工理论,彻底摆脱了国民政治经济学“泛分工论”的逻辑桎梏,实现了对以往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理论超越。从理论上讲,分工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一环。从实践上讲,必须在研究《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对关于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资本论》中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分工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成熟科学的分工理论,彻底摆脱了国民政治经济学“泛分工论”的逻辑桎梏,实现了对以往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理论超越。从理论上讲,分工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一环。从实践上讲,必须在研究《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对关于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主流思想进行批判,其中的分工理论亦是重要成果。因此,构成政治经济学主流的古典经济学家的分工思想是《资本论》中分工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同时,马克思吸收了近代工艺学家和近代社会改革思想家的思想精华,不断深化对分工的认识,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分工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社会分工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两条线索展开,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分工理论。马克思不仅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各个时期社会形态下经济领域的分工形态,还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生产阶段的分工做了深刻的剖析。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马克思通过对高级的人类社会形态中经济领域的分工的剖析,从而揭示了整个人类历史社会中分工的一般规律。《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形态中都存在,经历了从不发达形态到发达形态的发展。个别分工特指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内部的分工,在《资本论》中具体指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自动工厂的分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社会分工是商品存在的前提,社会分工与生产组织内部分工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生产组织内部分工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正是由于生产组织内部分工发展,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才得以诞生和发展,企业组织制度的发展反推动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的发展。马克思研究分工的目的,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来揭示资本家如何通过各种促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来一步步的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内部的分工制度,把工人变成片面发展的个人,工人沦为工场的器官和机器的附属物,工人丧失了人的本质,被剥夺了发展自由意志和可能性。《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一方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分工理论的欺骗性进行了彻底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在发展中走向成熟,为剖析当代分工提供方法论钥匙。另一方面为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指导,进一步优化当代分工的体系提供依据,为未来社会消灭旧式分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指引。
其他文献
党的团结是指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一致及行动上的统一,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党自身发展和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1945年党的七大之所以能够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与中国共产党此前,特别是自六届六中全会后对加强党的团结的探索有密切关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日军和国民党的重点讨伐对象,抗战任务加剧,党的团结面临巨大外部压力。随着敌后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光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在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以及生态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方面。为破解这些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同样也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员应当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既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效方式,也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时代问题,高度重视党员志愿服务的体现。本文的思路,从厘清志愿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的概念,总结党员志愿服务的基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挑战,是因为党勇于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大命题,在多种场合强调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论述。2021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自我革命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自我革命是除民主之
鲁滨逊在马克思的笔下仅出现在《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这三个文本中,直接涉及的仅有14个句子,且都是以隐喻的方式出现。但是与这寥寥数笔隐喻相关联的思想家却达10位之多——蒲鲁东、布雷、斯密、李嘉图、卢梭、黎尔、斯图亚特、巴师夏、格雷和凯里。面对同样的鲁滨逊故事题材,马克思与这些思想家在交换理论和叙事方式都坚持了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叙述方法。本文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以交换思想为
被告人在被害人允许的情况下对被害人实施一个危险行为,或者被害人实施一个伤害自己的行为,并且邀请被告人参与其中,但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并不是被害人所希望的,而是出于过失,这就是被害人危险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是否应对自己的行为对被害人承担责任,是这一理论所要考察的问题。早期,在德国和日本发生过类似案件,解决这一问题的司法困境推动了理论界对此进行讨论。我国同样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是由于相关理论薄弱,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示。当前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够割断我们固有的精神命脉,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空抛物罪虽以独立罪名正式入刑,但其本身仍有迷雾亟待廓清。司法实践中对高空抛物的实行行为进行认定时仍然存在着相似行为不同判、实行行为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到刑法理论层面则体现为高空抛物罪实行行为定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行为犯说”、“具体危险犯说”与“抽象危险犯说”的博弈。明确高空抛物罪的保护法益是确定本罪实行行为的必要前提。个人法益保护说倾向于解释高空抛物罪规制之外的高空抛物行为,社会
在共同犯罪实施的过程之中,可能会出现某个或者某些共犯人或因害怕与悔过等主观主动情绪,抑或是由于各种共犯团体中的其他客观因素而被动从共犯关系中脱离出来,但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一定的实行行为并最终将犯罪达到既遂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脱离者是否需要承担共犯团体的刑事责任抑或是在何种范围内承担上述责任就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因此,日本刑法理论界提出了共犯脱离的理论。但在确定共犯脱离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频发的医疗美容过失致害案件,从中外刑法理论、刑事司法实务案例出发,探讨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是否构罪并如何受到刑法规制的问题。在开始对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方面问题的实际研究之前,首先要从现实发生的医疗美容过失致害案件入手,制的案例进行筛选和评价,明确了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的现实困境。接着分析了结合刑法理论如何认定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的过失责任和解决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