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跟踪调研了西安市某景观水体地表水补给区和再生水补给区的水质、藻种类以及浮游动物,通过对比研究,了解地表水补给区和再生水补给区的上下行效应,并通过实验室规模试验,确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形态氮的比例及浓度、磷浓度以及浮游动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微纳米曝气对藻类的控制效果。以上研究可为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控制提供重要依据,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和结论:(1)通过西安市某景观水体一年的水质监测发现,无论地表水补给区还是再生水补给区,其水质状态均处于中营养水平。水体中氮主要以硝氮形式存在,磷则以有机态磷为主,地表水补给区和再生水补给区中硝氮分别占总氮浓度的70.46%和68.90%,磷酸盐则分别占TP的39.29%和35.91%。再生水补给区中藻密度和Chl-a的年均值分别是地表水补给区的1.27倍和1.28倍。(2)地表水补给区检测出10种藻,再生水补给区检测出14种藻,两个水体均以铜绿微囊藻为主要藻种,分别占地表水补给区和再生水补给区中总藻密度的72.39%以及87.56%。景观水体中浮游动物生物种类较少,其中地表水补给区共检测出28种浮游动物,再生水补给区中共检测出30种浮游动物,两个水体均以轮虫为主要浮游动物种类,分别占地表水补给区和再生水补给区中总浮游动物数量的97.33%和95.60%,分别占总浮游动物生物量的76.84%和80.24%,再生水补给区的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年均值分别为地表水补给区的4.21倍和6.03倍。(3)通过对一年水质数据的PCA、RDA以及Pearson分析可知,在景观水体中,上行效应的影响大于下行效应,因此,为提升景观水体的景观效应,应注重补水水质的控制,当采用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时,磷浓度是控制关键。(4)在温度为10℃、15℃、20℃、25℃、30℃以及NO3--N/NH4+-N为5:0,4:1,3:2,2:3,1:4,PO43--P浓度为0.2 mg/L、0.1 mg/L的实验室试验中,铜绿微囊藻对氮磷的响应由氮磷浓度、形态和比例以及温度共同决定,因此,景观水体补水中的氮磷浓度应根据温度进行季节性调控。相对于氮而言,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增殖的影响更大。此外,研究发现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优先利用NH4+-N,只有当水中NH4+-N低至一定浓度时,才开始利用NO3--N,但铜绿微囊藻对磷的吸收并不受氮形态及比例的影响。(5)SOD活性可以体现外源刺激对铜绿微囊藻的胁迫大小,10℃的铜绿微囊藻SOD活性最大,25℃时的铜绿微囊藻SOD活性最小,表明10℃的低温对铜绿微囊藻的胁迫最大,而25℃更有利于藻细胞的生长。在水温15℃时,PO43--P=0.1 mg/L,NO3--N/NH4+-N=3:2的情况下,SOD活性最大,表明该温度和营养条件的耦合对铜绿微囊藻的胁迫最大。20℃时,PO43--P=0.1 mg/L,NO3--N/NH4+-N=4:1的情况下,铜绿微囊藻的SOD活性最大,且铜绿微囊藻在此时衰亡。因此,在15℃时PO43--P=0.1mg/L、NO3--N/NH4+-N=3:2以及20℃时PO43--P=0.1 mg/L、NO3--N/NH4+-N=4:1的条件更有利于控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6)实验室规模的微纳米曝气控藻试验中,对景观水体共进行微纳米曝气120min,每曝气40min停歇5h。在曝气过程中,溶解氧浓度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氮磷浓度无明显变化,但对总藻密度及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分别为34.46%和49.71%,表明微纳米曝气对景观水体中的藻特别是铜绿微囊藻有一定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