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源—流—汇”综合分析的武汉市湖泊局地气候效应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App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热岛效应为代表的城市热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当前生态环境。湖泊作为缓解城市热岛的关键要素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侧重于湖泊景观特征与其降温效应的线性关系分析,较少揭示城市湖泊与周边建成环境动态作用过程。“源-汇”景观理论为湖泊热缓释静态格局与动态过程耦合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此建立湖泊景观格局与降温过程的综合识别机制,能更深入理解湖泊局地气候效应。研究以武汉为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耦合城市冠层模型对2018年夏季微软风日的城市近地层结构进行模拟。通过构建基于湖泊热缓释过程的“湖泊冷源-热力环流-城市冷汇”系统,探究湖泊冷岛与城市热岛景观格局与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在景观格局分布上,冷汇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工商业区与居住区,呈现出上午“高强度单核心”转向中午“低强度广散布”,下午与夜间转向“高强度单核心”的分布情况。冷源主要分布在湖泊水域,湖泊冷源面积与强度在早上短暂上升后基本稳定,并在日落时大面积转化为冷汇,夜间湖泊冷源面积较少,主要分布在上风向城郊湖泊。在湖泊冷源对城市冷汇的热缓释能力上,整体上昼间冷源降温更强,夜间冷汇增温更强。具体而言,湖泊冷源热缓释能力在上午升高,正午时达到峰值,下午持续降低至日落消失,夜间热缓释能力短暂上升后持续降低至次日凌晨。其中,不同位置湖泊冷源热缓释能力存在差异,城区中心小型湖泊、城区大型湖泊及城郊大型湖泊热缓释能力更强,尤其是上风向城郊湖泊可在低热缓释能力的夜间对冷汇产生更强的热缓释作用。(2)在热力环流特征上,冷汇处乡村风在上午增强,下午14:00时消失,次日04:00时重新出现,上午与夜间可形成闭合热岛环流,环流结构在上午最强。湖泊冷源湖风集中在中午,其生消时间受湖泊面积、位置和背景风速影响。冷汇周边的湖泊冷源会促进乡村风产生,湖风环流在正午至下午使热岛环流上升气流减弱。湖泊冷源周围冷汇会延迟湖风环流垂直气流的生成发展时间,热岛环流可加强湖泊靠近城区一侧的湖风。当湖泊周围无冷汇存在时,湖泊下风向区域更易观察到湖风,上风向区域更易产生闭合湖风环流。在湖泊冷源对城市冷汇的热缓释过程上,湖泊冷源分布不均、夜间湖泊冷源减少及高密度建设区阻碍使整体上湖风降温范围有限。不同类型湖泊湖风环流热缓释过程存在差异,上风向城郊大型湖泊持续作为高强度冷源输出冷空气,小型湖泊协助“湖泊冷源-城市冷汇”间热力环流衔接,城区大型湖泊使其湖风辐散方向1-2.5 km处产生2-3℃降温,降温强度与范围受建设强度及湖泊分布影响。(3)根据“湖泊冷源-热力环流-城市冷汇”格局及过程的特征规律,建立覆盖性、连通性、渗透性相结合的湖泊空间管控体系。首先,以均衡联通、三点一线的原则进行武汉市湖泊空间格局优化,通过构建湖泊水网、城郊湖泊冷空气供应带及五大湖风环流链实现“源”的覆盖性。其次,根据湖泊热缓释机理划分城郊大型湖泊(补偿区)、小型湖泊(分流点)、城区大型湖泊(作用库)以实现链状通风降温(冷链)。高建设强度下冷链优先控制湖泊间距离,低建设强度下优先控制补偿区低温及其方位,非顺应主导风向下优先控制湖泊相对位置,保证“流”的连通性。最后,针对补偿区、分流点、作用库分类建立生态保育型、改控结合型、城湖共建型管控策略。并进一步划定湖泊保护区和四个等级控制区,实现湖泊的分类分级管控,保证“汇”的渗透性,实现湖泊局地气候效应最大化。
其他文献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增产稳产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氮和磷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氮肥和磷肥来保障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前期研究表明,锌肥与氮磷配施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然而,施锌对水稻根际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转化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以籼型杂交稻广两优35为研究材料,通过氮锌和磷锌配施的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和施磷水平下配
学位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人们寻求多种多样的途径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处理,其中,将其热解制备成生物炭的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秸秆生物炭自身富含大量养分元素,且可以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因此还田后可以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固碳潜力,还田后能促进土壤碳封存,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秸秆生物炭还田培肥土壤及其固碳潜力的效
学位
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已成为民族地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国家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民族村寨旅游再次成为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而地方性是一个地方特有的属性,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地方性要素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显著,研究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地方性的流变规律,可以更好地协调旅游发展与地方性构建的关系,促进民族旅游村寨空间的良性生产,对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学位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自投入使用后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的工业产品和商业消费品中。其中,全氟己烷磺酸(Perfluorohexane sulfonate,PFHxS)作为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的短链同系物替代品,由于近年来使用量不断增加,环境排放量
学位
氮和钾是鲜食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对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是在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户们为了提高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常常过量施用氮钾肥,由于作物吸氮量较大,且氮肥不稳定,易挥发,土壤中氮肥残留量较少,钾肥残留量较多,连年的盲目施钾导致土壤中富含大量的钾元素。湖北鲜食玉米种植区域内土壤富钾以及氮钾肥不合理施用成为影响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鲜食玉米品
学位
种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是提高水田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关紫云英或稻草与化肥不同施用量配施的效应已有大量研究。随着我国秸秆禁烧政策的实施,绿肥栽培与稻草还田联合应用越来越普遍。联合还田下的C/N比对微生物生长更有效,可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施用量,促进水稻产量。然而,关于联合还田与化肥减施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通过三个田间试验(种植紫云英后化肥的减施量、种植紫云英结合稻草还田后化肥的减施量,以及紫
学位
在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区域风景也随之不断改变。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西陵峡风景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基于地脉和文脉对这种因大型工程建设引起的风景变化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梳理,厘清工程前后的风景特质变化,将为西陵峡风景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从时空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西陵峡风景营建,全面认识了研究对象。结合区域风景的发展演进特征,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和微观的风景感知视角来划定研究对象范围,
学位
状态转换是光合生物快速响应波动光环境下维持光系统(PSs)间激发能平衡的一种重要光保护机制,这种机制由氧化或还原的质体醌(PQ)池诱导。在植物和绿藻中,细胞色素(Cyt b6f)可感知PQ池的变化并与一种特定的激酶作用,引发捕光复合物II(LHC II)运动。相比之下,蓝细菌状态转换虽被广泛研究,但涉及藻胆体(PBSs)内部的分子机制模型目前尚无定论。Synechocystis sp.PCC680
学位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氨(NH3)已经成为农业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氨气是一种有毒有害气体,会严重危害着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对氨气的捕获和回收,无论是对环境还是资源,都是十分重要。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可设计的化学结构,在气体吸附和储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论文中,为了提高MOFs对氨
学位
鄂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目前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传统村落却面临着加速衰败的困境。虽然“三农”问题得到国家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但就实地调研及案头研究发现传统村的保护办法和发展策略趋于同质化,并不适用于所有传统村落。以此为契机,本文研究利用景观特征识别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索传统村落全貌,发掘传统村落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鄂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