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大片市郊农村被纳入城市体系,这些地区相继经历了拆迁、建设的过程,与之伴随的是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拆迁安置社区,以及大量的农村失地农民被安置转变为城市新居民。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使得农村的社会关系、人文环境、生活方式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身份发生改变,但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农村文化价值等观念与行为习惯,失地农民被动地吸纳到城市之后,其旧的秩序观念与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产生了种类繁多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他们的心理,阻碍其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而且,与城市社区相比,拆迁安置社区在基础设施配套、社会管理服务、社区文化教育、劳动就业保障、医疗卫生资源及社会人文环境方面有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也影响了安置社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因此,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其融入社区生活和城市环境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就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针对失地农民安置社区进行的创新性科学管理方法与措施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及研究的现状、相关的概念、理论的基础等进行了阐述;接着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苏州市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安置社区的整体情况,主要是结合相关理论,从创新社区管理这一角度对白洋湾街道拆迁安置社区相关的形成与特点、建设及管理等现状进行概括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城市社区和市郊安置型社区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安置型社区管理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安置型社区的创新性管理提出对策建议,主要有:提早介入加强安置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厘清街居关系,剥离社区行政职能;加大投入,优化资源保障整合机制;多项引导,增强居民自治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社区服务外包机制;加强社工培训,提升社区管理软件水平等。加大对枢纽型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对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与引导,提高此类社区的管理软硬件的水平等。笔者认为:建设并管理好安置社区作为当前各级政府着重关注的问题,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对彻底融合城乡二元机制、合理调配城乡间的利益分布影响深远。安置社区的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府管理与自治管理的关系。我国当前的安置社区管理仍然是政府占据主导,社区的自治能力很弱,此类模式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延续下来。安置社区的自治之路仍有着一段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渡发展时期内,需要政府、社区、社会厘清各自的角色,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为安置社区在走向自治管理和自主管理过程之中遇到的问题及矛盾提供解决之道,尤其是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创新,为安置社区的健康发展营造出稳定的制度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