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在改进猪皮取材、制作网织层真皮、优选脱细胞方法制备出P-ADM的基础上,选用适宜浓度的MMP-7处理,有效减少了基质中的细胞碎片、Col Ⅳ、LN等高免疫原性成分,制备出既保持支架正常组织结构,又相对扩大其三维网络空间的P-ADM-pm (P-ADM processed with MMP-7)。本研究将P-ADM-pm植入大鼠皮下并以P-ADM作为对照,观察比较其宿主细胞、血管浸润及组织学变化,探讨该真皮支架在真皮重建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的改进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佐证。方法取健康雄性50kg白色家猪边腹部皮肤,机械法制作0.5-0.6mm厚网织层真皮,切取1.0cm×1.5cm网织层真皮62块,随机分为脱细胞组(P-ADM组,A组)和脱细胞+MMP-7处理组(P-ADM-pm组,B组);随机取P-ADM和P-ADM-pm各1块行抽样检测。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每只大鼠背部皮下分别植入P-ADM和P-ADM-pm。分别于移植术后3、7、14、21、28d随机取6只大鼠取材,行大体、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比较移植物宿主细胞、血管浸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1)抽样检测P-ADM毛囊内毛发、上皮根鞘、细胞核、细胞碎片样结构及波形蛋白(Vimentin)、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蛋白(Col Ⅳ)仍有少量残留,P-ADM-pm被基本去除。两组胶原纤维结构完整,P-ADM-pm胶原纤维束及胶原纤维之间间隙较P-ADM增大。(2)移植术后7d,肉眼观两组移植物表面均形成一层布有少量微血管的纤维薄膜,随术后时间微血管增加、变粗并浸润移植物,B组较A组明显,术后21d三组纤维薄膜微血管减少、增粗,B组移植物整体呈粉红色表现。(3)移植术后各时相点,镜下观A组移植物呈现较重炎性反应,14d以后宿主炎性细胞浸润之处胶原纤维形态结构出现裂解等破坏性改变;B组炎性反应轻,宿主细胞尤其是成纤维细胞、微血管浸润的范围及数量均较A组明显(P<0.05),移植物胶原纤维形态结构基本保持正常。B组浅层成纤维细胞、微血管浸润分别出现于移植术后3、7d,并分别于14、21d时贯穿移植物全层,14d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可见移植物内浸润的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胶原原纤维构象。结论宿主对P-ADM-pm的反应类似于正常创伤愈合过程,P-ADM-pm作为植入性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模板引导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