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一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后脑功能网络拓扑学参数变化研究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脑全局拓扑学属性以及局部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38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3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均接受磁共振扫描,患者组在基线以及随访接受两次相同的扫描以及临床症状量表评定,随访间隔时间为4个月。收集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以及高分辨结构像磁共振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基于图论的脑功能复杂网络分析。使用FDR(false discovery ratio)校正方法计算全局度量指标,包括聚类系数、特征性路径长度、标准化聚类系数、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小世界标量、全局效率以及局部效率。并对于每一个网络指标计算其曲线下面积用于下一步的统计学分析。网络指标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检验。所有校正后统计学显著性阈值设置为p=0.05。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全局度量指标未出现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局部效率的改变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基线水平的局部效率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全脑范围内发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共有4条功能连接发生升高,包括左侧枕叶梭状回与右侧颞极、右侧额极与左侧颞中回、右侧额极与右侧颞中回以及中央前回内部。结论:脑网络拓扑学属性中的局部效率可以作为一项潜在的客观生物学指标用于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且基线状态的局部效率能够预测患者的症状改善幅度。实验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后脑灰质体积变化研究目的:探讨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的变化。方法:本研究纳38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38名正常对照,患者组分别接受了两次相同的磁共振扫描以及临床症状量表评定,随访间隔时间为4个月。采集所有被试的高分辨率结构磁共振数据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多重比较校正方法采用无阈值簇增强,网络指标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检验。显著性标准设置为p=0.05。结果:基线水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对照表现灰质体积下降,主要分布在额叶、顶叶、扣带回等处,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呈现进一步下降,主要位于额叶、枕叶、楔前回以及舌回等处。此外,枕叶区域灰质在治疗后出现明显的体积下降。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对照具有减小的灰质体积,且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灰质体积进一步减小,尤以枕叶改变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