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羌族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保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羌族朴实而悠远的历史音符,不仅影响世代羌民的生活,而且,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羌族文化的独特性。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核心。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看到羌族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同时可以看到在各个阶段其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近代以来,特别在5.12地震以后,羌族文化遭受巨大损失以后,羌族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与羌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分不开,也与羌族文化遗产在中国这个“多元一体”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分不开。按学术上分类:“遗产”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又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的初步探索。所谓文化空间,即指一个有自己固定的场所,并且会在这个固定的场所里周期性的举办有规模的民间传统活动整体概念,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羌人从远古走到现在,不断影响着羌族人的生活,并在流变中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它是羌族文化传承的一条纽带。本文从火塘坪、神树坪勒色坪、女神梁子、芋初坝、议话坪等文化空间展开,根据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人类学理论研究方法,本人尝试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保护进行了解析。论证结果显示无论羌族火塘文化空间、神树坪勒色坪、女神梁子、芋初坝、议话坪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羌族社会的繁荣和交流。这些文化空间有序的呈现在羌族各个村落。由这些独特的村落,构成了文化浓重错落有序的羌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