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师朱良春教授,乃著名中医学家、虫类药学家、国医大师,从医己逾70载,遵循先师章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及张锡纯之求实精神,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师古不泥,锐意创新,对内外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为痹证研究大家,素有“南朱(良春)北焦(树德)”之称,享誉海内外。朱老曾提出“顽痹”、“浊瘀痹”等病名,首倡治痹当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应“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擅用虫类药与草木药相伍,创制“益肾蠲痹丸”。朱老认为,痹证的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三个环节”即辨病与辨证、扶正与逐邪、通痹与解结,“三大主证”即疼痛、肿胀、僵直拘挛。朱老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治疗痹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系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承载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在临床上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总结朱老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和证治规律,有助于拓展中医药治疗痹证的思路和方法,并使朱老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本论文通过传统的跟师随诊的形式,实时采集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的医案,研读朱老的论文著作文稿,检索相关文献,并以拜访请教等方式,接受朱老的言传身教,同时在朱老的悉心指导下,对其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论文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痹证的因、理、证、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文的前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痹证的定义、危害、所包括的西医范畴、及中、西医治疗的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指出随着全世界范围对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寻求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的趋势下,中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并进一步指出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其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的第一部分,分别从四个时期,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及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系统回顾了古代中医学文献及著名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及各自的治疗特点。历代医家在《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认识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并据此进行辨证分型论治,为后世医家辨治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论文的第二部分,详细探讨了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及证治规律。论文分别从病因病机、辨证要领、病证表现、治则治法、用药经验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病因病机方面,指出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邪气痹阻经脉是本病的病机关键;辨证要领方面,从辨寒热、辨虚实、辨主症(即辨疼痛、辨肿胀、辨僵直拘挛)、辨苔脉、辨病理因素(即辨湿邪、辨瘀血、辨痰浊)、辨预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病证表现方面,总结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阻络、肝肾亏虚、气血亏虚)五个常见证型的表现,并对常见各型症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治则治法方面,结合典型病案,对朱良春教授治疗本病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朱老认为辨治本病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顽痹应从肾论治、善用虫类药、热痹佐用热药。在辨证施治的同时,朱老主张应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作用于机体的优势,才能在痹证的治疗中获得较好的疗效。中医药的生命在于疗效,而疗效来自来于正确的辨证和精确的用药。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朱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药对”临床经验,在药对配伍过程中,不仅遵循七情和合理论,同时还把现代研究知识,纳入传统的辨证范畴,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有机的结合运用,故在用药经验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的一些主要药对,如桂枝与附子、土茯苓与萆蔣、地龙与僵蚕、穿山龙与当归、白芥子与制南星等。
论文的附录部分,回顾了近年来中医药在痹证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痹证的发病,不外乎本虚和标实两方面,标实之因有感受外邪、肝气郁滞、血瘀、痰湿等,本虚之因有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并与时令气候、情志失调、饮食起居、年老体虚、劳损外伤等密切相关,终致经络闭阻,所谓“痹者闭也”。临床研究方面,从内治、外治两方面分别阐述,内治主要以辨证论治、经方及古方、中成药为主,外治以薰蒸、敷贴、离子导入、针灸等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痹证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进一步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方向。
通过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学习,从中提炼出新的理论与学说,不仅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也是传统医学继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朱老丰厚的临床经验,本文所述及的朱老经验仅是冰山一角,实难概其全貌,希望能为中医药治疗痹证提供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