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广阔,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广博深远,民族服饰文化也大放异彩,传统手工纺织是灿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研究开发民族传统服饰面料,在沿袭传统原材料和织造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流行元素使其得以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我国云南,火草布纺织有着悠久的历史,纯天然材料的采用和纯手工制作方式,导致其加工方式和制作过程复杂耗时,现在仅存于彝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村落中,堪称民族面料中的活化石。火草布纺织是对古老手工艺纺织技术的传承,后人可以通过火草布面料去探寻历史的足迹。火草布充分展示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标签,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据调查,使用火草进行纺织的云南少数民族仅有彝族、壮族、傈僳族以及住在金沙江中游的傣族,2009年,彝族火草手工纺织技艺被获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被收录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2014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目录。本文主要探讨彝族的火草布纺织技艺相关内容。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彝族人民在火草布面料的纺织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手工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现在的火草布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火草布主要原料火草叶的稀缺;现如今机器大批量生产导致了传统手工技术的急速衰落;少数民族服饰汉化现象严重;大批青年追求高收入,不断涌入大城市工作生活,使得火草布纺织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火草布相对单一的外观形态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女性审美需要和市场化需要,种种因素都成为制约火草布纺织发展的巨大阻碍。现如今火草布传统纺织技术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我们大多数人甚至只能在极少的书本和零星的报道中看到。彝族火草布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天然独特的民族面料,火草布主要用于缝制民族日常服饰。如何使火草布与女装设计巧妙结合,使其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浑然一体,使之既具有超前的时尚感又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本课题从基于审美范畴的设计美学角度来分析传统火草布的特点,从肌理美、色彩美、造型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其外观的艺术特征。在基于美感的前提下,严格遵循面料设计原则,在保留其传统工艺程序的基础上对火草布外观进行二次再造实验,重新赋予其新的活力。最后从面料实验中选取部分再造面料运用到现代女装的设计中,创作出时尚且符合现代女性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火草布,并对相关从事火草布制作和创作的学者和设计师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让火草布能真正的被应用到现代设计各领域,让火草布重新绽放新的光彩。本课题通过文献阅读、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应用设计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前期考察阶段,多次赴云南武定、咨卡、石林、南华、鹤庆等地进行调研,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重点对鹤庆和咨卡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数字化资源;拜访了当地的民族宗教事务局查阅相关文献和史料;对彝族不同支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李桂兰和罗应琴等进行了采访。随后赴云南民族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收集相关历史资料。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概述彝族的人口分布和历史文化、火草的相关情况以及火草布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为传统火草布的加工工艺,在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查阅的书籍和历史文化资料,整理出了传统火草布的使用的纺织机具、纺织方法和工艺流程。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基于设计美学的审美范畴论,深入探讨了传统火草布的美学特征,其采用天然材料火草和使用植物为染料进行经纬线染色而具有独特的肌理美和色彩美;火草布服饰款式各异具有特殊的造型美;火草布透气吸热等天然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功能美。第四部分主要是运用现代工艺手法与传统工艺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传统火草布面料进行二次再设计,使其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火草布加工工艺和美学特征进行研究,一方面让这种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技术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中,使其被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唤醒社会各界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另一方面,希望现代女装设计能借鉴传统火草布纺织的技艺和艺术创作方式,在学习前人留下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再设计与再运用的途径与方法,让现在的设计更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使之能契合当下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如何更好的将传统火草布纺织技艺与现代女装设计巧妙结合,又不破坏其传统文化精髓,使面料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值得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借由本文对火草布外观创新应用方式进行的探索,能对火草布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最后希望本文能对火草布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