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有赖于其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升,而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在吸引游客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优质的旅游资料翻译迫在眉睫。研究者会发现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存在着诸多包括语言学、语用学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本文作者在研究文化缺省理论、翻译补偿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探求旅游翻译中有效的翻译策略。根据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Kramsch,2000:31),为了便于交流,说话者或书面语作者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会避免说出或写出更多不必要的信息,而仅仅向听者或读者传递必要的信息。因此,在任何一个文本中,其中必定包含一些原文作者认为读者已经知道或了解的信息,从而将这些信息作为缺省内容处理。缺省元素是人们对话等交际活动的背景知识,由于这些信息先前已经被读者或听者熟知,所以也就不必说出或写出来。源语作者通常会使用这一手段创造作品的美学价值并实现与读者之间高效的沟通。在旅游文本中,文化缺省同样也会被用来吸引旅游者。但在翻译活动中,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旅游资料中文原文中的文化缺省现象通常也会成为绊脚石,从而阻碍中西之间的旅游交流活动。关于文化缺省现象的成因,马特林(1998:222)将其描述为一种图式,意即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知识构成涉及一些大于词汇及概念形式的信息单元。这种组织包含了相似情形、事件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知识。因此,文化缺省也就源于图式的缺省。当源语文化中的图式在目的语文化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部分,由于目的语读者在其语言环境中找不到相应的缺省值来填充缺失的空位而难以清楚地理解源语的意思,文化缺省现象便会产生。在汉语旅游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因素,并可归类为:a)历史景点和历史人物的名称;b)传统概念和信仰;c)历史背景;d)社会风俗;e)文学作品。这些缺省内容都能导致翻译文本中缺失民族特点,损害旅游景点的形象,切断文化的关联意义,影响汉语旅游资料信息的传递和潜在游客的兴趣。在翻译实践中,为了实现成功的沟通,这些缺省要素必须得以补偿。在许多例子中,翻译补偿中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本质上是对潜在的翻译损失的处理。本文作者从翻译补偿的角度将其研究建立在由奈达、贝克、威尔斯、赫维和希金斯等理论家的研究基础上。奈达(1999:124)在其功能对等理论中提出,对同构损失的补偿可以被当作再现原文意义的一种精确方法,使用一些隐喻手段翻译一些非隐喻语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奈达认为通过翻译补偿,翻译对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贝克(2000:159)同样以一种渐进的方式通过她所提出的翻译补偿策略实现翻译对等。在其研究中,贝克则把语用意义和文化内涵提升到高于纯语言标准的高度。其他翻译理论家在翻译补偿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值得借鉴和应用。基于上述论述,本文系统的探究了旅游翻译中文化缺省问题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文化因素的双重性特征—方面积极地激发起国外游客的旅游兴趣,另一方面也消极地损害了旅游材料英译本的可读性。通过研究翻译补偿的基本原理,本文作者论证了补偿的有效性,认为翻译补偿可以实现汉语旅游材料的交际性功能,为汉英两种版本的旅游资料建立功能等。结合翻译理论,作者重新检验和评估了传统的翻译方法并提出了旅游翻译中六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即注释、归化、文化释义、语境增译、省略、等译法,这些都应视为处理旅游文本中文化缺省的重要手段。本文指出,由于文化缺省在旅游文本中的双重特性,译者须努力消除旅游资料中文化缺省的负面影响,使之转换为积极因素,实现旅游资料传递信息、吸引游客和促进营销的文本功能。而作为旅游景点与国外游客之间的中介,译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自身工作:1)译者要牢牢掌握汉英语言和文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2)旅游翻译工作者要积累足够翻译技巧,并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文化补偿。而以上两个方面都需要旅游翻译工作者着重注意和付出努力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