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0例行甲状腺次全切或全切的甲状腺瘤病人,均行单侧颈深丛和双侧颈浅丛阻滞,根据镇静方法的不同,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后持续输注生理盐水;B组为颈丛神经阻滞后缓慢静脉注射氟芬合剂(氟哌利多2.5mg+芬太尼0.05mg);C组为颈丛神经阻滞后先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啶1μg/kg(超过10分钟)再以0.2μg/kg/h维持直至手术缝皮;D组为颈丛神经阻滞后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啶1μg/k(超过10分钟)再以0.7μg/kg/h维持直至手术缝皮。分别监测和记录病人颈丛神经阻滞前(TO)、颈丛阻滞后5分钟(T1)、10分钟(T2)、切皮时(T3)、分离甲状腺上极时(T4)、缝皮时(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在T3、T4、T5进行痛觉评分(VAS评分法);在TO、T3、T4、T5评估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法);检测TO、T3、T4、T5的血糖、皮质醇含量;记录术中恶心呕吐、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相同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病人在TO时的SBP、DBP、HR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A、B两组在T2、T3、T4、T5时间点的SBP、DBP、HR较TO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C、D两组的SBP、DBP、HR呈现双向变化,在T2、T3时的SBP、DBP、HR较TO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T4、T5时间点出现了下降趋势,D组在T5时间点的SBP、DBP、HR较TO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B两组在相同时间点的SBP、DBP、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在T4、T5的SBP、DBP、HR较A、B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在T5时间点与C组比较,SBP、DBP、HR比较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有2例病人出现了一过性呼吸抑制SpO2,经唤醒后SpO2上升并维持正常,围术期四组病人的SpO2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O时四组病人的Ramsay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B、C、D三组在T3、T4、T5时的Ramsay评分较其TO时升高,C、D两组在T4、T5的Ramsay评分与TO比较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C、D组T3、T4、T5的Ramsay评分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比较,C、D组T3、T4、T5的Ramsay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在T3、T4、T5的Ramsa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T3时四组病人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B组T4的VAS评分明显高于C、D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B之间,C、D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三组的VAS评分在T5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病人在TO的血糖、皮质醇含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T3、T4、T5的血糖、皮质醇含量较TO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在T4、T5时间点,A、B两组血糖、皮质醇含量较C、D两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持续输注辅助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时,负荷量后以0.2μg/kg/h和0.7μg/kg/h的剂量维持都能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血压、心率平稳;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好;且无呼吸抑制;右美托咪啶对术中血糖、皮质醇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以0.7μg/kg/h持续输注时需注意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