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然而,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着明显的非均等化特征,表现为区域、城乡及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失衡。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经济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关注焦点大多集中于财政资金供给的角度以及财力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系(“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研究上,对财政政策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其他方面却鲜有谈及。本文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马克思的公共服务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想为指导,从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出发,试图全面阐明财政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成效与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整体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化了对公共服务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财政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理的认识,并针对财政政策在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尚存的问题做出了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具体研究中,本论文综合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对研究议题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第一部分是导论。开宗明义地围绕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体性介绍,指出伴随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成员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欠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甚至加剧了社会矛盾。然后,逐层界定了“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基本概念,并于导论的最后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导论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下面的分析论证过程做好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是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比较分析了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公共服务理论。马克思的公共服务理论从整体和供给的角度,围绕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研究公共服务的本质及其供求,市场只是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的手段。西方公共产品理论以个人和消费占有为研究出发点,认为公共服务纯粹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产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着消费偏好研究其供求。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分析,公共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和市场的矛盾,即市场机制条件下公共服务带有盈利性,可以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运营(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但从国家公有制的性质来看,公共服务应是带有公益性的(马克思的观点),因此存在着公共服务体系中盈利性与公益性的矛盾。经过比较分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工具,合理定位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服务及其供给。第三部分论证了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理。通过政策工具、目标效应、作用路径、政策保障四要素来说明财政政策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在分析说明财政政策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所能依赖的政策手段(凭借哪些政策工具)、所应追求的政策效应(起到什么作用)、发挥作用的政策路径(采取何种方式)以及相应的政策保障条件(制度及体制安排)。第四部分介绍了财政政策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效与问题。经过实证分析,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概括为主体单一、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指出现阶段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成效。在对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亟待解决的七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阻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政策设计层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体制性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在综合前文的实证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两条基本结论,一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二是财政政策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进而指出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创新及完善转移支付的内容机制及结构三方面可行性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定量分析较为欠缺,以及对策分析相对不够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其中相关问题的认识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