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与传媒关系不仅是西方政治传播学的传统议题,也是我国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从宏观上说,它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政府形象及其职能机构的健康运行。从微观上说,政府与传媒关系影响到传媒组织的经营发展和每个公民利益的实现。因此,处理好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把政府与传媒比作天平的两头,则在中国的社会体制下,处理好二者平衡关系的砝码主要在政府一方。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新闻传媒历来是党领导下的事业单位,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喉舌”,这样的体制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是行之有效的,对于社会稳定和统一思想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传媒一味的进行宣传式报道已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社会信息需求,其舆论监督的功能也大打折扣。在现阶段的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和官员不把媒体当成合法存在的社会公器而是主张“传媒就应该为政府说话”的思维还一直延续存在,传媒对于政府的监督不力以及对于政务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不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也使群众对于政府的一些执政行为存在猜忌,由此造成一些负面效应,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国际以及前苏联不合时宜的政府与传媒关系造成的危害等背景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中国转型时期处理好政府与传媒关系的重要性,进而在分析我国现阶段政府与传媒特点的基础上,梳理我国政府与传媒关系的历史,并以政府对“四川在线”进行舆论监督控制为例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地说明政府与传媒关系的现状,从而指出我国政府与传媒关系的不足之处。在进行了以上工作之后,借鉴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知识,指出现阶段我国政府与传媒应各施其职,各尽所能,以公共利益、社会发展为目标,构建良性关系,并提出具体的模型和构建措施,说明在构建政府与传媒良性关系的过程中双方应发挥的作用,希望能给转型时期政府与传媒建立良性关系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