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发展的隐喻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的过程就是隐喻性的。目前有许多学者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最常见的隐喻现象是以人体自身的部位作为认知模式的人体隐喻。
人体隐喻属于隐喻的一种,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个器官或者部位的特殊功能来表达隐喻概念,例如:“头、目(眼)、口(嘴)、鼻、耳、眉、手、脚、心、肝、肺、肠、胃”等人体部位的内外形状、功能、心理、以及文化和文学的背景,可以形成人类生产活动和认知思想互相作用的隐喻效果。比如:说到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人们就想到了“心”的形状和功能,知道了它在人体器官中的关键作用,如果心脏停止血液循环,生命就结束了。在汉语和泰语中,大部分无生命事物表达的是关于人体部位的隐喻。人们熟悉自己身体的基础概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思想、智慧、情感、性情甚至是社会生活中复杂的关系,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体内涵隐喻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泰国作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汉文化影响巨大。且中国与泰国保持着良好的建交关系,目前中国的教育、贸易、经济和基础设施等发展得很迅速,让世人对汉语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因为汉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在泰国越来越繁荣,学习汉语的泰国人日益增多,汉语成为了多数泰国人的第二语言,汉语与泰语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一部分泰语来自汉语,其中反映在由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文学、社会风俗习惯、思想方式、词汇形成的“成语俗语”,尤其是对在汉语中存在和在泰语中也同样存在的成语俗语的研究。每个成语俗语除字面意思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文学内涵能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本文是对汉、泰成语俗语的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可见汉泰成语俗语中存在的异同。汉泰成语俗语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和文学。因为文化和文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进行考察。本论文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来源及目的、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技术路线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是汉、泰成语俗语的基本状况。本章的主要内容阐释了汉、泰成语俗语的定义,探讨了汉、泰成语俗语的历史来源,汉、泰成语俗语的字数,最后对汉、泰成语俗语的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是汉、泰成语俗语修辞比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汉、泰成语俗语修辞格的差异及文化内涵,汉、泰成语俗语修辞色彩的差异及文化内涵以及汉、泰成语俗语的语音修辞。
第三章是汉、泰身体器官类成语俗语的语义比较。本章是论文核心部分,对汉、泰成语俗语语义关于“头、目(眼)、口(嘴)、鼻、耳、眉、手、脚、心、肝、肺、肠、胃”的成语俗语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剖析成语俗语的感情色彩。
第四章是汉、泰自然地理类成语俗语的比较。本章通过对汉、泰身体器官类成语俗语的语义进行分析,对汉、泰成语俗语反映汉泰的文化与文学进行比较,包括汉、泰自然环境类(地理环境、动物、植物)成语俗语的差异及文化内涵,汉、泰风俗习惯类(饮食、生存、风俗习惯、教育、宗教信仰、婚恋、文学)成语俗语的差异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结论是对汉、泰成语俗语存在差异的原因:语言文化差异。本章总结概述全文的中心思想,对汉、泰成语俗语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探讨。
通过对汉、泰成语俗语的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未来研究者了解和实用汉语成语俗语与泰语成语俗语,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加强个人思想意愿的有效表达。
人体隐喻属于隐喻的一种,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个器官或者部位的特殊功能来表达隐喻概念,例如:“头、目(眼)、口(嘴)、鼻、耳、眉、手、脚、心、肝、肺、肠、胃”等人体部位的内外形状、功能、心理、以及文化和文学的背景,可以形成人类生产活动和认知思想互相作用的隐喻效果。比如:说到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人们就想到了“心”的形状和功能,知道了它在人体器官中的关键作用,如果心脏停止血液循环,生命就结束了。在汉语和泰语中,大部分无生命事物表达的是关于人体部位的隐喻。人们熟悉自己身体的基础概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思想、智慧、情感、性情甚至是社会生活中复杂的关系,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体内涵隐喻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泰国作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汉文化影响巨大。且中国与泰国保持着良好的建交关系,目前中国的教育、贸易、经济和基础设施等发展得很迅速,让世人对汉语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因为汉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在泰国越来越繁荣,学习汉语的泰国人日益增多,汉语成为了多数泰国人的第二语言,汉语与泰语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一部分泰语来自汉语,其中反映在由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文学、社会风俗习惯、思想方式、词汇形成的“成语俗语”,尤其是对在汉语中存在和在泰语中也同样存在的成语俗语的研究。每个成语俗语除字面意思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文学内涵能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本文是对汉、泰成语俗语的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可见汉泰成语俗语中存在的异同。汉泰成语俗语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和文学。因为文化和文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进行考察。本论文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来源及目的、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技术路线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是汉、泰成语俗语的基本状况。本章的主要内容阐释了汉、泰成语俗语的定义,探讨了汉、泰成语俗语的历史来源,汉、泰成语俗语的字数,最后对汉、泰成语俗语的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是汉、泰成语俗语修辞比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汉、泰成语俗语修辞格的差异及文化内涵,汉、泰成语俗语修辞色彩的差异及文化内涵以及汉、泰成语俗语的语音修辞。
第三章是汉、泰身体器官类成语俗语的语义比较。本章是论文核心部分,对汉、泰成语俗语语义关于“头、目(眼)、口(嘴)、鼻、耳、眉、手、脚、心、肝、肺、肠、胃”的成语俗语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剖析成语俗语的感情色彩。
第四章是汉、泰自然地理类成语俗语的比较。本章通过对汉、泰身体器官类成语俗语的语义进行分析,对汉、泰成语俗语反映汉泰的文化与文学进行比较,包括汉、泰自然环境类(地理环境、动物、植物)成语俗语的差异及文化内涵,汉、泰风俗习惯类(饮食、生存、风俗习惯、教育、宗教信仰、婚恋、文学)成语俗语的差异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结论是对汉、泰成语俗语存在差异的原因:语言文化差异。本章总结概述全文的中心思想,对汉、泰成语俗语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探讨。
通过对汉、泰成语俗语的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未来研究者了解和实用汉语成语俗语与泰语成语俗语,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加强个人思想意愿的有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