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小说老人形象的叙事伦理研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门罗被赞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其小说往往呈现出女性化的视点、立体化的结构和心理化的描写,在有限的叙事空间中展现出复杂、多义、深刻的审美价值。同时,门罗关注人物的个体经验,在伦理层面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本文将对其老人形象塑造的伦理意义进行探究。
  引言部分梳理门罗的国内外研究角度,国外门罗研究着力在女性主义与叙事学,国内门罗研究选取的文本过于集中并且译介研究滞后,尤其是在伦理学研究方面还有很大发掘空间。
  第一章首先聚焦叙事伦理在门罗小说中的研究可能性,叙事伦理探究叙述主体间的动态联系、关注个体生命感觉的特点与门罗不谋而合。门罗将生活素材与伦理观念用叙事统一起来,叙述手法的使用造成伦理意识的多层次互动。门罗小说中体现出明显的个体叙事倾向,注重对小人物境遇伦理的书写和观照。
  第二章从叙述伦理的互动性入手,着重论述门罗塑造老人形象的叙事策略以及形式造成的伦理效果,门罗通过多维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完成了与读者间的伦理对话。内视角的限制性和多重视角的转换使读者意识到老人“被言说”的困境,老人无法认可自我价值。叙述者干预使叙述者与读者直接进行伦理交流,不可靠叙述增强了读者伦理意识的分析,分别体现出门罗对古典叙事伦理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章探讨了叙述伦理的表征性,时间的扭曲不仅是门罗将“偶然”素材组织起来的方式,也象征了老年个体经验的破碎性与伦理关系的隔阂;隐喻和嗅觉书写是门罗对老人伦理困境的艺术化表达,暗含了老人的伦理诉求。
  第四章总结了门罗小说老人形象的故事伦理,提取老人面临的伦理困境,总结伦理意义。身患疾病的老人成为亲缘关系的“照妖镜”,病态心理导致了伦理秩序的崩塌,老人被迫承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婚姻中爱的缺失、子女与父母的隔阂、现代物质文明带来人性的异化,都使人走向孤独。最后,“向死而生”必然成为生命常态。
  结语部分指出,一方面门罗小说中的老人由于非理性的选择形成了创伤性的过去,从而影响了子女的自主性建构和对其的认同,老人处在孤独、无力甚至病态的伦理困境中。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失序。另一方面死亡的虚无和命运的无常带给老人恐惧和隐患,老人作为门罗观察社会的一个缺口被赋予符号性的意义,展示了人性的自私、脆弱和阴暗。
其他文献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中晚唐时代的李商隐所写的女性题材诗歌是中国古代女性题材诗歌书写的高峰。无独有偶,生活在大约八百年以后,雪域高原上的仓央嘉措,作为第六世达赖喇嘛,也用当时藏族社会流行的四六体的格式,书写了很多女性题材的诗歌。两位男性诗人都在各自生活的时代,以自己清醒的男性意识、犀利独到的眼光、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视角进行女性题材诗歌书写。这些书写源于两人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自
学位
本文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土学者编著的中国文学通史为研究对象,选取流通度较高或代表性较强的文学通史著作,考察其中明清戏曲叙述相较于20世纪早期发生了何种变化,探析该期文学通史中明清戏曲的叙述内容、书写范式及历史成因。  本文共有五个部分,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共有三章。  导论部分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出版情况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明清戏曲作品,论述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通
学位
本论文以Halliday与Hasan的衔接理论为指导,运用对比分析与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的衔接手段作了较全面的对比,旨在分析汉英现代叙事散文语篇各衔接手段的异同及成因。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选题来源、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价值、相关术语。  第一章,具体阐述了国内外衔接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国内关于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研究成果与现状,提出了目前存
学位
在数字化信息愈加丰富的今天,多模态的应用和普及范围愈加广泛,对于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也就更为重要。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阐释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与纯文字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更为丰富,能给人以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本文从认知视角切入,以《青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映射特征及意义进行研究。首先对多模态隐喻及相关隐喻理论做了详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毛诗本紧排《二南》之后,居于十三国风之首,有诗十九首。提出“《邶风》诗旨辨析”这一论题,是因为历代对《邶风》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些具有合理性,有些却牵强附会,给后世《诗经》学习带来许多困惑,而解决这些困惑,已经成为今天《诗经》研究的重要命题。本论文主要从“怨刺”“婚恋”“行役与思归”三个层面对《邶风》诗旨进行重新考察和辨析。  绪论部分:一是对邶国的封地及文化风俗
学位
当下已有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研究的成果,但较少有将西安方言称谓语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本文将西安方言称谓语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对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的西安方言称谓语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描写、比较分析、典型分析等方法,从词形、语义、语用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力求对西安方言称谓语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描绘出其全貌。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西安市的地理、历史、人口方面概况;阐明
学位
本文以小说的音乐叙事为出发点,以石黑一雄的四部小说(《远山淡影》《无可慰藉》《莫失莫忘》《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指引解读小说中的音乐指涉,以全新的角度窥见石黑一雄笔下所呈现出的命运悲剧、自我挣扎、身份失落、全球化景象等。  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小说的音乐叙事在本文中的定义作了说明,回顾了石黑一雄与音乐的渊源及其
学位
莫泊桑的作品在1904年已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涌现大量译本,且出现对莫泊桑及其作品的评介。在具体的时段中,国人的莫泊桑接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是本文探究的主题。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考察莫泊桑及其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接受。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由于“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观念影响,清末民初的多数莫泊桑及其作品接受侧重其社会价值方面;清末民初时期文坛上短篇小说的兴起,推动了国人对莫泊桑“短
学位
戏仿是一种古老的创作艺术,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用于滑稽表演或滑稽小品剧中,有非常通俗的喜剧色彩。现代主义之后,戏仿主要担当了文本之间互相“对话”的传达载体,戏仿的“双重特性”成为当时作家关注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之后,戏仿又成为了后现代对宏大叙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工具。戏仿此时已经不局限在文学作品里,在建筑、音乐、绘画上都逐渐出现了戏仿性的艺术作品。戏仿作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杰出诗人之一。从诗歌创作与音乐关系的角度而言,休斯诗歌音乐性研究的文学意义远超于对音乐形式及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本文基于对兰斯顿·休斯诗歌的分析,重点研究休斯对于诗歌音乐性的独特处理,从形式节奏、音乐性意象、诗乐关系等角度探究休斯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并论述音乐性研究在诗歌研究中的普遍意义。  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休斯诗歌作品中重要的音乐性呈现——形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