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门罗被赞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其小说往往呈现出女性化的视点、立体化的结构和心理化的描写,在有限的叙事空间中展现出复杂、多义、深刻的审美价值。同时,门罗关注人物的个体经验,在伦理层面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本文将对其老人形象塑造的伦理意义进行探究。
引言部分梳理门罗的国内外研究角度,国外门罗研究着力在女性主义与叙事学,国内门罗研究选取的文本过于集中并且译介研究滞后,尤其是在伦理学研究方面还有很大发掘空间。
第一章首先聚焦叙事伦理在门罗小说中的研究可能性,叙事伦理探究叙述主体间的动态联系、关注个体生命感觉的特点与门罗不谋而合。门罗将生活素材与伦理观念用叙事统一起来,叙述手法的使用造成伦理意识的多层次互动。门罗小说中体现出明显的个体叙事倾向,注重对小人物境遇伦理的书写和观照。
第二章从叙述伦理的互动性入手,着重论述门罗塑造老人形象的叙事策略以及形式造成的伦理效果,门罗通过多维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完成了与读者间的伦理对话。内视角的限制性和多重视角的转换使读者意识到老人“被言说”的困境,老人无法认可自我价值。叙述者干预使叙述者与读者直接进行伦理交流,不可靠叙述增强了读者伦理意识的分析,分别体现出门罗对古典叙事伦理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章探讨了叙述伦理的表征性,时间的扭曲不仅是门罗将“偶然”素材组织起来的方式,也象征了老年个体经验的破碎性与伦理关系的隔阂;隐喻和嗅觉书写是门罗对老人伦理困境的艺术化表达,暗含了老人的伦理诉求。
第四章总结了门罗小说老人形象的故事伦理,提取老人面临的伦理困境,总结伦理意义。身患疾病的老人成为亲缘关系的“照妖镜”,病态心理导致了伦理秩序的崩塌,老人被迫承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婚姻中爱的缺失、子女与父母的隔阂、现代物质文明带来人性的异化,都使人走向孤独。最后,“向死而生”必然成为生命常态。
结语部分指出,一方面门罗小说中的老人由于非理性的选择形成了创伤性的过去,从而影响了子女的自主性建构和对其的认同,老人处在孤独、无力甚至病态的伦理困境中。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失序。另一方面死亡的虚无和命运的无常带给老人恐惧和隐患,老人作为门罗观察社会的一个缺口被赋予符号性的意义,展示了人性的自私、脆弱和阴暗。
引言部分梳理门罗的国内外研究角度,国外门罗研究着力在女性主义与叙事学,国内门罗研究选取的文本过于集中并且译介研究滞后,尤其是在伦理学研究方面还有很大发掘空间。
第一章首先聚焦叙事伦理在门罗小说中的研究可能性,叙事伦理探究叙述主体间的动态联系、关注个体生命感觉的特点与门罗不谋而合。门罗将生活素材与伦理观念用叙事统一起来,叙述手法的使用造成伦理意识的多层次互动。门罗小说中体现出明显的个体叙事倾向,注重对小人物境遇伦理的书写和观照。
第二章从叙述伦理的互动性入手,着重论述门罗塑造老人形象的叙事策略以及形式造成的伦理效果,门罗通过多维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完成了与读者间的伦理对话。内视角的限制性和多重视角的转换使读者意识到老人“被言说”的困境,老人无法认可自我价值。叙述者干预使叙述者与读者直接进行伦理交流,不可靠叙述增强了读者伦理意识的分析,分别体现出门罗对古典叙事伦理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章探讨了叙述伦理的表征性,时间的扭曲不仅是门罗将“偶然”素材组织起来的方式,也象征了老年个体经验的破碎性与伦理关系的隔阂;隐喻和嗅觉书写是门罗对老人伦理困境的艺术化表达,暗含了老人的伦理诉求。
第四章总结了门罗小说老人形象的故事伦理,提取老人面临的伦理困境,总结伦理意义。身患疾病的老人成为亲缘关系的“照妖镜”,病态心理导致了伦理秩序的崩塌,老人被迫承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婚姻中爱的缺失、子女与父母的隔阂、现代物质文明带来人性的异化,都使人走向孤独。最后,“向死而生”必然成为生命常态。
结语部分指出,一方面门罗小说中的老人由于非理性的选择形成了创伤性的过去,从而影响了子女的自主性建构和对其的认同,老人处在孤独、无力甚至病态的伦理困境中。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失序。另一方面死亡的虚无和命运的无常带给老人恐惧和隐患,老人作为门罗观察社会的一个缺口被赋予符号性的意义,展示了人性的自私、脆弱和阴暗。